“西安交大一附院心外科和胸外科肺移植等多个团队,通过交叉互补促进的模式,完成了‘国际首例微创主动脉瓣置换+肺移植’同期手术。”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外科教授李勇新介绍。
10月30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西安交大一附院”)召开“国际首例微创主动脉瓣置换+肺移植同期手术”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了该院肺移植团队与心外科团队协同攻关,为一名62岁尘肺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成功开展国际首例胸腔镜辅助肋间小切口微创主动脉瓣置换+右肺移植同期“修心换肺”手术。该手术突破了心肺联合手术的技术禁区,创新解决了术中血流动力学管理、抗凝与止血平衡等多项国际公认难题,标志着我国在复杂多器官联合手术领域的技术水平跻身国际前沿。
62岁男性患者因长期职业暴露罹患尘肺,病情进展至晚期合并肺气肿,日常活动已受严重限制,希望通过肺移植获得生机。然而,术前全面评估又发现致命隐患:患者同时存在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心脏功能已濒临失代偿边缘。这一“心肺双重症”的叠加,让治疗陷入国际公认的困境——单一器官手术均无法保障患者生命安全,而同期开展心肺联合手术,更是因技术难度极高、风险极大。
面对这种情况,交大一附院立即组建由胸外科张广健主任、心外科闫炀主任牵头,麻醉科、心外ICU、超声科、呼吸科、输血科、器官获取OPO等多学科参与的专项攻坚团队,围绕手术方案开展多次专题研讨,逐一破解“手术同期方案确定”“创新‘优先微创心脏手术+VV-ECMO过渡肺移植’的序贯方案”“把握‘心脏手术1.5小时内完成+肺移植3小时内收尾’的精准时效标准”三大技术难题。
在多学科团队的无缝协作下,手术按既定方案精准推进,相较于传统开胸手术,该术式避免了胸骨劈开,完整地保护了胸廓的稳定性,创伤减少60%,术中出血量控制在50ml以内,为后续肺移植保留了良好的手术条件。
此次国际首例“微创主动脉瓣置换+右肺移植”同期手术的成功,不仅打破了心肺联合手术的技术壁垒,更创新形成了三大核心技术成果:首创“微创心脏手术优先+VV-ECMO过渡”的手术序贯模式,解决了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难题;建立“抗凝剂量动态调整+精准止血”的围术期管理方案;构建“多学科无缝衔接”的手术流程,为长耗时复杂手术的时效控制提供了标准化路径。
“我们通过综合多学科的临床优势,在技术和流程上进行创新,为患者提供更好、更高质量的治疗方案一直是我们的初心。”西安交大一附院胸外科教授张广健说。
该手术的成功,标志着西安交大一附院在国家医学中心建设进程中,已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其技术经验将为终末期心肺联合疾病患者的治疗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范本”,推动复杂多器官联合手术技术迈向新高度。(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