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标准”破局 为传统文化传承架设人才之桥

2025-10-31 14:52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冬阳)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以“标准”破局 为传统文化传承架设人才之桥

2025年10月31日 14:52   来源:中国经济网   

近年来,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重视程度显著提升,一系列相关政策相继出台,为传统文化教育注入了强劲动力,推动其迈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传统文化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传统文化宣讲师培训与考核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起草组组长徐玉华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面临巨大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比如理论系统性认知缺乏、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和人才培养标准缺失等,制约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此,以“标准”破局,为传统文化传播构建坚实的人才桥梁,显得尤为迫切。

标准缺失:制约传统文化传承质量

徐玉华表示,尽管国家通过顶层设计与配套政策持续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社会各界对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热情日益高涨,但宣讲人才培养与考核无标可依、文化传播缺少准入门槛等问题依然突出。她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例,不仅社会上的一些宣讲师素质良莠不齐,传播内容要么被神秘化,要么流于肤浅与碎片化;甚至部分专业教师对中华文脉基本知识也掌握不足,甚至出现古典文言错断句等常识性问题。

“不少地方和组织对传统文化还存在“重形式轻实质”的误解。比如,将‘孝道’等同于‘愚孝’,把‘二十四节气’污名化为‘封建迷信’,更有甚者,通过故弄玄虚等方式‘割韭菜’,推销无科学依据的产品与课程。”徐玉华调研发现,此类曲解经典、传播糟粕,借传统文化之名行商业欺诈之实,使得文化传播从一项教育和传承使命,沦为不道德的牟利工具,极大地损害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公信力,轻则误导公众、诈取钱财,重则危害文化传承的公信力。在她看来,种种乱象的产生,源于文化传播“最后一公里”——宣讲领域“无标准、无规范”。

徐玉华坦言,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脉络梳理清晰、准确、全面,形成标准与共识,指导大家内化于心,才能真正树立起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系统方案:解决人才培养行业痛点

为编制《标准》,徐玉华率团队带着问题深入上海、洛阳等地调研,与非遗大师、专家学者、文化机构等深入交流座谈。调研发现,有一技之长且真正行走在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文化人普遍面临“缺乏身份认证”、“缺乏能力认证”、“传播力受限”等难题,同时又陷入“单打独斗,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

专委会在青少年活动中深入调研。(受访者供图)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传统文化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与建议,最终编制了国内首个《传统文化宣讲师培训与考核标准》。

徐玉华表示,《标准》建立了“知识考核+政策理解+实践技能”的三维能力模型,通过系统的培训与考核,全面提升宣讲师综合素质,确保传统文化传承的准确性与规范性。在知识体系方面,《标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划分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四大领域进行系统重构;在政策导向方面,注重与国家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对接;在实践技能方面,要求宣讲师除具备教学素质外,还需掌握融媒体时代的自媒体传播能力,实现与时代发展的深度衔接。

“标准中嵌入8至16岁青少年宣讲师的培训与考核是《标准》的重要创新。”徐玉华特别提到,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系统学习与宣讲实践,可以帮助他们从兴趣入手,筑牢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的根基,埋下传统文化传承“后备军和国之栋梁”的种子。

她分享了今年年初在上海举办的“生而有翼,奔赴热爱”青少年传统文化公益活动。“活动以‘甲骨文照见文明进步,五行中感受生命和谐’为导引,激发孩子们的生命热爱。参与活动的家长们表示,短短四天三晚的公益活动,让他们惊喜地看见了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坚定和自信,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与责任。”

前景广阔:实现文化价值与职业回报双赢

“标准的出台只是起点,要避免‘有标准无前景’的情况,拓展宣讲师的职业发展空间,让他们实现‘前途’与‘钱途’双赢是关键。”徐玉华介绍说。

业内人士表示,《标准》标志着我国传统文化传承领域首次建立起全国性的人才能力认证体系。标志着传统文化传播人才培养彻底告别“无标可依”的零散探索阶段,迈入规范化、高质量发展的“依标发展”新时代,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徐玉华表示,“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全方位的支撑体系。”(中国经济网记者杨秀峰)

(责任编辑:李冬阳)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