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热”靠什么走向长红

2025-09-27 08:46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刘芃)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文博热”靠什么走向长红

2025年09月27日 08:46   来源:经济日报   刘莲莲

国庆假期将至,故宫博物院等热门文博机构再现“一票难求”景象,“文博热”持续升温。国家文物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暑期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3.04亿人次,创历史新高。从河南博物院“菜市场里的博物馆”走红,到苏州博物馆“园林主题”文创出圈,各地文博机构积极推动资源转化与创新表达,文博消费成为服务消费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近日,商务部等9部门发布《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鼓励文博单位延长营业时间、开放馆藏资源、创新办展方式,为文博资源转化按下“加速键”。我国文博资源丰富,但部分文博场馆展陈方式相对传统,互动体验不足,文创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文化内涵与实用价值融合不够,服务机制、开放时间与公众文化消费需求仍有错位。推动文博消费从“有没有”向“优不优”转型升级,关键在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

提升文博吸引力,关键在于创新供给、活化资源。文博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根植于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应大力支持文博场馆运用数字化、虚拟现实等科技手段,突破静态陈列局限,打造沉浸式、交互式观展体验,让厚重的历史可感可知。同时,积极开放馆藏资源,通过授权合作等模式引入社会创意与资本,开发兼具文化品位与实用价值的文创产品,推动高雅文化融入日常消费。此外,还应鼓励文博展览走出场馆,进入商场、社区、公园等公共空间,打破物理围墙,使文化体验触手可及。

优化文博体验感,重点在于完善机制、提升服务。良好的消费体验是激发并维持公众参观意愿的基础。场馆需结合实际需求,科学、灵活地调整开放时间,如适当延长夜间、周末及节假日开放时段,以更好地匹配现代生活节奏。预约管理制度应持续优化,向更加便捷、人性化的方向改进,最大限度减少公众参观的隐性成本。配套设施与专业服务同样关键,需着力提升讲解导览的专业性、休憩环境的舒适度,全方位营造友好、便利、富有文化韵味的消费环境。

拓展文博覆盖面,潜力在于融合发展、塑造品牌。文博消费的壮大,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及品牌塑造相关联。应深入推动“文博+旅游”,开发主题鲜明的文博旅游线路,将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旅游吸引力。积极促进“文博+教育”,深化馆校合作,打造精品研学项目,从小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认同。大胆探索“文博+科技”,利用新技术拓展线上展示、云端导览等新业态,打破时空限制,拓宽受众边界。通过跨界融合,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有影响力的文化消费品牌。

释放文博新动能,根基在于深化改革、激发活力。这就需要进一步突破机制障碍。完善内部激励机制,例如,合理核定绩效工资总量,允许将创新经营收益按规定用于奖励,有效调动文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持续优化文博领域的营商环境,简化审批流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社会力量依法依规参与文博资源的开发利用,最终形成国有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充满活力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文化消费的持续繁荣,是文化自信增强的生动注脚,也是助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领域。唯有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在创新供给、优化体验、融合拓展、完善机制上协同发力,才能让“文博热”从当前的一阵潮流走向真正长红。(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莲莲)

(责任编辑:刘芃)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