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百人团”,蓄力“百亿级” 黄芪之乡“双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北岳恒山脚下的浑源县,素有“黄芪之乡”的美誉。恒山区域优质的空气、甘美的水质、肥沃的沙壤和适宜的气候为恒山黄芪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作为全国“正北芪”原产地,浑源黄芪采刨加工历史已逾1500年,凭借卓越品质备受业内推崇。
9月19日至21日,2025中药材乡村振兴示范推广行动走进浑源县,国家中药材标准化与质量评估创新联盟从全国知名药企中甄选核心代表组建“恒山黄芪产业合作百人团”(下称“百人团”),北京同仁堂、盛实百草、津药达仁堂、国药集团、京东健康、仲景宛西、九州通、红日康仁堂、广誉远、奇正药材等行业领军企业代表齐聚浑源,以实地考察、深度对接、合作赋能等方式,为恒山黄芪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奏响道地药材助力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
聚“百人团”,多维推进合作
三天时间里,百人团见证了传统“撒籽随风、自然生长”的种植智慧与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完美融合,也目睹了加工车间里代代传承的传统技艺——从人工采刨分拣剔除杂质,到遵循古法进行切片,再到自然晾晒保留药效的传统流程,每一个步骤都延续着老辈芪农的匠心坚守,更诠释了浑源黄芪独特品质和深厚底蕴。参与考察的代表们一致表示,恒山黄芪品质与生态特质,完全契合头部药企对核心原料的高标准和严要求。
盛实百草药业有限公司部长陈秀英结合考察所见提出具体合作构想:“恒山黄芪的仿野生种植模式极具价值,我们可联合开展GAP基地共建,推动种植技术标准化与产品质量可追溯。”
天津红日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采购经理侯晓东则聚焦市场布局与产业痛点发言:“我们正着力拓展北方核心市场,但当前面临南北供应链失衡问题。恒山黄芪品质出众,不过价格偏高,希望能与产地企业协商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需机制,平衡成本与品质,同时依托我们的加工优势开发定制化饮片,共同打开高端市场。”
京东健康精制饮片业务采销副总监刘畅围绕渠道赋能展开分享:“京东健康可依托线上流量优势,为恒山黄芪量身打造‘产地直供 + 直播溯源’的前端营销方案,联动补益业务板块做组合推广,通过精准算法触达养生、中医药等核心消费群体,实现产销高效匹配。”
北京同仁堂同康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石昕则凸显标准导向:“我们是带着明确的产业合作任务而来,恒山黄芪发展道地消费品的基础扎实。我们高度重视其标准化建设,希望推动建立‘种植有规范、品质有检测、流通可溯源’的全链条标准体系,以标准赋能下游销售企业,让道地价值真正传递给消费者。”
化州化橘红药材发展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楼振作为南方药材代表,分享了宝贵经验:“恒山黄芪的道地底蕴深厚,建议主动打通消费渠道,我们愿意分享渠道建设经验,与优势企业对接,共同搭建持续性消费场景。消费者愿意为道地品质买单,我们可以合力将恒山黄芪打造成单品种药材向消费品转型的成功范例。”
九州上医馆总经理郭林虎从终端需求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作为流通与终端服务企业,我们发现临床中常出现‘开方药效不足’的问题,患者对道地药材的药性需求迫切。建议从三方面推进合作:一是针对医馆线下终端的慢性病调理、日常养生等不同客群做分类适配;二是开展多品牌协作,满足不同层级消费者的品质需求;三是深化道地溯源体系建设,让每一份药材的产地信息都可查可溯。”
仲景宛西制药GAP总监李俊科则关注种植基地建设:“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走进中医院、关注养生,恒山黄芪可结合这一趋势,在产品形态上创新,比如开发便捷化的养生饮片、与年轻消费场景适配的衍生品,我们愿在GAP种植标准上提供支持,助力产业对接新生代需求。”
蓄“百亿级”,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百人团赋能行动,不仅为恒山黄芪产业带来了先进的理念、技术和资金,更推动了产业从“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浑源将围绕种源保护、标准制定、品牌建设持续发力,推动恒山黄芪向‘百亿级产业’目标迈进。”浑源县委书记、政府县长赵昱清表示,近年来,浑源县委、县政府把黄芪产业作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带民致富的支柱性产业来抓,编制《恒山黄芪保护规划》,设立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实验室,主导制定5项恒山黄芪系列标准,建设国家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推行数字化溯源体系,深化与科研院校、龙头企业等合作,开发出7大类70余种产品,产品出口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此外,恒山黄芪栽培系统成功上榜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第三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恒山黄芪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5亿元。
据了解,目前浑源已有5万户芪农投身黄芪产业,百人团带来的合作机遇,将直接带动种植户增收致富,同时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活动期间,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浑源县人民政府代表现场签约。此次签约将整合科研机构的技术优势与地方政府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推动恒山黄芪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产业合作”新动能。
“中药材质量是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我们致力于推动规范化、规模化生产,帮助药农掌握标准化种植技术,建立质量评价体系。”国家中药材标准化与质量评估创新联盟秘书长郑文科表示,为促进当地黄芪产业高质量发展,联盟将积极推动科技与政策双向赋能,协助地方强化质量监管,同时推动产业集群建设,促进产销合作,助力道地药材走出深山、走向世界。
“以科技赋能,推广规范化种植加工、打造溯源体系;以文化为魂,发掘道地药材文化内涵;畅通渠道,建立长效机制,实现种好、卖好、收益好。”开幕式上,针对恒山黄芪产业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中药材标准化与质量评估创新联盟理事长张伯礼在视频致辞如此表示。他说,随着市场需求以及政策的推动,中药材产业稳步发展,已经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中国经济网记者郭文培)
(责任编辑: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