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意义上,艺术品的稀缺性主要是由其历史决定的,分别为价值和数量的稀缺性。“价值稀缺”指的是艺术家的代表作,而“数量稀缺”则代表存世量极少。若两种稀缺性兼具,就会造成艺术品的定价形成规模效应。存世但被珍藏数年、流传有序的少数珍品,在中国艺术品市场走向成熟的当下,愈加凸显其于藏家而言的稀缺性和新鲜感。
曾经瞩目市场的顶级珍品逐渐沉淀在藏家或机构手中,而目前流通的“熟货”成本随交易次数叠加,价格攀升,流动性下降。相较之下,沉寂已久、首次现世的“生货”不仅满足了藏家群体的好奇心,其稀缺性带来的溢价空间,乃至可能的新学术发现,也让这类艺术品在激活市场活力、扩大行业影响力等方面具有特殊地位。
今年春拍,中国嘉德的《日蚀》、上海敬华拍卖的《听松图》巨轴,以及中国香港苏富比的《草书韩愈柳宗元文》《青羊图》等首现拍场的“生货”纷纷善价成交,成为行业内外瞩目的焦点。元末重要书家饶介《草书韩愈柳宗元文》2.501亿港币成交,远超拍前估价逾20倍。作为苏富比历史上最高价中国书法作品,此作同时问鼎2025春拍最高成交的中国艺术品。
专业化与细分化
中国书画的收藏和交易市场,作为历史悠久、价格成熟的重要艺术品市场之一,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的亮眼表现,不仅展现了其强劲的增长势头和抗周期能力,也再次证明了这一传统品类作为中国艺术市场“压舱石”的地位,更预示着中国艺术市场“春气”复苏。
得益于日渐理性、成熟的收藏群体,亦受制于当下保守的经济环境,“天价拍品”隐身中国书画市场。中低估价、可玩性较高的拍品转而成为藏家竞逐的重心;“黑马”拍品涌现并超越低估价数倍成交,佳作善价;细分化、体系化的高质量藏品受到青睐,拍卖行业先后推出的学术化专题反响热烈。例如,嘉德2025春拍特别策划聚焦“生货”拍品的“欣然初见”专题,品质上佳、估价亲民,成交率高企。香港苏富比延续了去年“扇海——小万柳堂旧藏明清扇面”第一场专拍100%成交的佳绩,今年春拍同一专场的第二部分再创100%成交喜人成果。
国内优质拍行适应环境和藏家变化,专业化、细分化的转型所取得的策略性成果,体现了中国艺术市场强大的生态调节韧性,以及尚待深掘的增长潜力。行业“先行者”以扎实专业的服务、学术性专题和展览,探索出一条“有新意、有厚度”的变革调整路径。
拍卖市场回温
2024年迄今,世界范围内拍卖市场呈现同构性。尤其2025年,世界范围来看,中部价位市场和经典作品的韧性犹在,低端和高端市场则表现疲软、萎缩。中国内地书画市场收缩明显,总成交额超63亿元,同比下降30%,但仍然是中国书画最主要的市场。2025春拍中国书画板块,共录得33.22亿元人民币成交总额,较去年同期(总成交额34.27亿元)微降3.06%。中国古代书画市场经历多年的发展,趋于成熟,愈发稳健。近现代书画市场方面,艺术家名单、上拍量皆较为稳定,张大千、齐白石、傅抱石、吴昌硕、黄宾虹延续“主力”位置,总成交额占2024年度中国书画总成交额的26%。政策出台方面,鼓励公民、组织合法收藏的新版《文物保护法》2025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政策利好之下,经历重要调整,中国书画市场将迎来新一阶段的增长。
国内拍卖市场调整行动中最显著的变化,即拍卖场次的大幅增加以及线上渠道的增长。中国嘉德2024年全年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共举办18场拍卖会,平均成交率85%;中贸圣佳全年月平均举办5场拍卖会。调整策略方面,拍卖行重点实行“精品”路线,在提升拍品质量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以差异化的定价及数量上集中的投放,吸引和留住客群。
回温后进入新一轮的增长周期,将不同于以往的“量价齐升”,本轮复苏更注重品质与内涵。不论是拍卖行在市场逆境中积极求变、灵活主动的精神态度,还是买方、藏家和观众对这个特殊市场的热情、关注与鞭策,都成为当下市场基调稳中求进、质重于量的良好例证。
收藏转向
2025春拍给予市场的几条积极信号:从天价神话转向学术价值,从资本游戏转向文化认同,从追逐单品转为建立体系,令拍卖行业和藏家群体内心更加安定。成熟、资深的藏家正着手建立多个不同的收藏体系,中国书画、西方古典大师作品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两个门类。
与此同时,卖方拍行“精品”策略深化,艺术品的历史、学术、艺术价值成为定价核心。相比近一年中国书画板块的强势表现,现当代艺术仍在调整中探索市场新定位。由此可见,未来的艺术市场不仅需要买卖双方价值共建,也需“传统”和“当代”二者在价值逻辑上的比照借鉴、融合发展。
相较于传统以资本为核心的决策逻辑,年轻一代藏家更重视文化认同、社会影响力与个体身份表达,正推动艺术市场迈向更加多元化、价值导向的新阶段。年轻藏家对街头艺术、限量潮玩、游戏卡牌等藏品的兴趣,推动了拍卖品类的结构性变革。在香港苏富比的客户群体中,40岁以下藏家占比达32%,他们的偏好转向当代艺术、潮流艺术、数字艺术等新兴的、亚文化的领域,追求个人表达和精神共鸣。新生代藏家更优质的教育水平和收藏传承,也对拍行方面精深化专场主题、压缩常规拍品规模、提升学术认证作品占比提出了需求,促进了市场双向共建、价值驱动的转变跃升。(文/钟艺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