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数据显示,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7%,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上升。这表明我国制造业景气水平正在持续改善。
从需求侧看,今年二季度以来,受美国关税政策变化影响,我国制造业运行短期有所波动。进入6月份,随着外部干扰因素影响减弱,制造业回归正常运行轨道,经济内生动力持续释放,市场需求整体止降回升,新订单指数为50.2%,在连续2个月运行在50%以下后回到扩张区间。制造业出口也逐步恢复,新出口订单指数连续2个月上升。从供给侧看,在需求回升带动下,企业生产活动保持稳定扩张,企业原材料采购活动也相应扩张,采购量指数在连续2个月运行在50%以下后回到扩张区间。
目前,制造业供需两端都在逐步改善,特别是以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为代表的新动能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为制造业生产活动整体回升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也进一步印证了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虽有波动,但稳中向好趋势日益明显,展现出较强增长韧性。
持续提高制造业竞争力,还要做好多方面工作。要强化创新赋能,以传统产业改造为例,不能简单将其当成“低端产业”一退了之、一关了之,而是要推动工艺、技术、装备升级,以创新之钥打开新质生产力大门。通过高质量科技供给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由此形成更具安全韧性、更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还应强化政策落地。比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不久前宣布,将在30个左右具备条件的城市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此举旨在探索产业升级与就业促进相互联动的新路径。因此,试点城市要有序开展工作,推动取得发展实效。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基础上,更要着力推动稳投资、稳外贸、促消费等一系列政策充分落地显效,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作者:毛同辉 中国经济网供稿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