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超”陷争议,请给它多一份鼓励

2025-06-19 09:08 来源:农民日报

“苏超”火了,连带着“村超”也再次站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最近,“村超是不是凉凉了”“村超被叫停”“村超黄了”等说法不断在社交媒体出现,这类为博眼球、蹭流量而发表的不实言论,使得唱衰“村超”的论调一时间甚嚣尘上。

目前,已有官方出面辟谣,表明“村超”仍在火热进行中,算是还了“村超”清白。但事实上这等流言只要稍加思索,便能分辨真伪、理性应对。

“村超”并没有停。从客观事实看,“村超”最近之所以开启“静音模式”,是因为正值高考、中考季,当地希望给孩子们安放一张安静的书桌。再从“村超”的长期规划看,今年5月30日,贵州省榕江县推出足球发展“十年规划”,把“村超”作为榕江未来发展的第一战略、第一赛道、第一产业、第一事业,进一步说明了榕江县坚持走的是“长期主义”路线,“村超”不是昙花一现。另外,从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看,“村超”不是凭空产生,而是来自当地人民群众对足球运动的热爱与传承,源于人们用树枝做球门、用石灰粉画线,也要“自制”露天足球场的热情,更源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群众足球赛在榕江一直没有间断过的强大惯性。足球运动已走进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文化基因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另外,不少流言将“苏超”与“村超”相互比较,“拉一踩一”,但其实二者并不存在竞争关系。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方能显现出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成效与乡村全面振兴的蓬勃生机。近年来,群众体育活动频上热搜,正是人民群众运动热情高涨的生动注脚。与其跟风加入“村超黄了没有”等无稽之谈的讨论,不如关注怎样能让“村超”等一系列全国各地的品牌赛事保持热度,使其获得更持久的生命力。“村超”“村BA”“村歌”等“村字号”品牌活动给予农民绽放光彩、做主角的机会,因此更应多加关怀与鼓励:让村民通过赛事活动的引流,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收获更强烈的身份认同与文化自信,从而共享现代文明发展成果。

抛开流言蜚语,“村字号”活动如何能保持热度,也是需要我们持续关注的问题。

首先仍需紧盯“特”字。在上周六“村超”的“超级星期六”现场,一位80多岁的老木匠惊艳全网:他将自己用榫卯结构搭起来的侗族鼓楼、风雨桥等建筑带到了绿茵场巡游,用传统建筑的智慧讲述着这片土地上侗族文化的传奇。其次还要持续“上新”。前段时间“村字号”队伍里的新成员“村T”广受关注,不论是来自黔东南州的大爷大妈将民族服饰穿到了北京国际时装周现场,还是村里的“模特们”在如明镜般的加榜梯田里自信从容地迈步,都让网友被这骨子里透出来的文化自信而感染,被村民们走秀背后的故事所打动。最后还需把握“活”字。要重视短视频与社交媒体等平台的宣传作用,鼓励村民用小屏、用接地气的镜头语言展现乡村生活的烟火气,让“村字号”活动成为承载一个个鲜活乡村故事的载体。

少一点对立,多一份鼓励。“村超”活跃在乡村,并在乡村振兴的热潮中大放异彩。期待它与“苏超”等品牌赛事一道,共同演绎群众体育的多元魅力,为乡村注入更多激情与活力。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魏金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村超”陷争议,请给它多一份鼓励

2025年06月19日 09:08    来源:农民日报    杨钰莹

“苏超”火了,连带着“村超”也再次站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最近,“村超是不是凉凉了”“村超被叫停”“村超黄了”等说法不断在社交媒体出现,这类为博眼球、蹭流量而发表的不实言论,使得唱衰“村超”的论调一时间甚嚣尘上。

目前,已有官方出面辟谣,表明“村超”仍在火热进行中,算是还了“村超”清白。但事实上这等流言只要稍加思索,便能分辨真伪、理性应对。

“村超”并没有停。从客观事实看,“村超”最近之所以开启“静音模式”,是因为正值高考、中考季,当地希望给孩子们安放一张安静的书桌。再从“村超”的长期规划看,今年5月30日,贵州省榕江县推出足球发展“十年规划”,把“村超”作为榕江未来发展的第一战略、第一赛道、第一产业、第一事业,进一步说明了榕江县坚持走的是“长期主义”路线,“村超”不是昙花一现。另外,从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看,“村超”不是凭空产生,而是来自当地人民群众对足球运动的热爱与传承,源于人们用树枝做球门、用石灰粉画线,也要“自制”露天足球场的热情,更源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群众足球赛在榕江一直没有间断过的强大惯性。足球运动已走进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文化基因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另外,不少流言将“苏超”与“村超”相互比较,“拉一踩一”,但其实二者并不存在竞争关系。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方能显现出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成效与乡村全面振兴的蓬勃生机。近年来,群众体育活动频上热搜,正是人民群众运动热情高涨的生动注脚。与其跟风加入“村超黄了没有”等无稽之谈的讨论,不如关注怎样能让“村超”等一系列全国各地的品牌赛事保持热度,使其获得更持久的生命力。“村超”“村BA”“村歌”等“村字号”品牌活动给予农民绽放光彩、做主角的机会,因此更应多加关怀与鼓励:让村民通过赛事活动的引流,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收获更强烈的身份认同与文化自信,从而共享现代文明发展成果。

抛开流言蜚语,“村字号”活动如何能保持热度,也是需要我们持续关注的问题。

首先仍需紧盯“特”字。在上周六“村超”的“超级星期六”现场,一位80多岁的老木匠惊艳全网:他将自己用榫卯结构搭起来的侗族鼓楼、风雨桥等建筑带到了绿茵场巡游,用传统建筑的智慧讲述着这片土地上侗族文化的传奇。其次还要持续“上新”。前段时间“村字号”队伍里的新成员“村T”广受关注,不论是来自黔东南州的大爷大妈将民族服饰穿到了北京国际时装周现场,还是村里的“模特们”在如明镜般的加榜梯田里自信从容地迈步,都让网友被这骨子里透出来的文化自信而感染,被村民们走秀背后的故事所打动。最后还需把握“活”字。要重视短视频与社交媒体等平台的宣传作用,鼓励村民用小屏、用接地气的镜头语言展现乡村生活的烟火气,让“村字号”活动成为承载一个个鲜活乡村故事的载体。

少一点对立,多一份鼓励。“村超”活跃在乡村,并在乡村振兴的热潮中大放异彩。期待它与“苏超”等品牌赛事一道,共同演绎群众体育的多元魅力,为乡村注入更多激情与活力。

(责任编辑:魏金金)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