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火了,连带着“村超”也再次站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最近,“村超是不是凉凉了”“村超被叫停”“村超黄了”等说法不断在社交媒体出现,这类为博眼球、蹭流量而发表的不实言论,使得唱衰“村超”的论调一时间甚嚣尘上。
目前,已有官方出面辟谣,表明“村超”仍在火热进行中,算是还了“村超”清白。但事实上这等流言只要稍加思索,便能分辨真伪、理性应对。
“村超”并没有停。从客观事实看,“村超”最近之所以开启“静音模式”,是因为正值高考、中考季,当地希望给孩子们安放一张安静的书桌。再从“村超”的长期规划看,今年5月30日,贵州省榕江县推出足球发展“十年规划”,把“村超”作为榕江未来发展的第一战略、第一赛道、第一产业、第一事业,进一步说明了榕江县坚持走的是“长期主义”路线,“村超”不是昙花一现。另外,从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看,“村超”不是凭空产生,而是来自当地人民群众对足球运动的热爱与传承,源于人们用树枝做球门、用石灰粉画线,也要“自制”露天足球场的热情,更源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群众足球赛在榕江一直没有间断过的强大惯性。足球运动已走进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文化基因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另外,不少流言将“苏超”与“村超”相互比较,“拉一踩一”,但其实二者并不存在竞争关系。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方能显现出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成效与乡村全面振兴的蓬勃生机。近年来,群众体育活动频上热搜,正是人民群众运动热情高涨的生动注脚。与其跟风加入“村超黄了没有”等无稽之谈的讨论,不如关注怎样能让“村超”等一系列全国各地的品牌赛事保持热度,使其获得更持久的生命力。“村超”“村BA”“村歌”等“村字号”品牌活动给予农民绽放光彩、做主角的机会,因此更应多加关怀与鼓励:让村民通过赛事活动的引流,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收获更强烈的身份认同与文化自信,从而共享现代文明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