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滑动数字织机,精美的蜀锦纹样便如流水般呈现,将“经纬交织”的锦绣之美铺满空间;戴上VR眼镜,瞬间“化身”齐天大圣,在花果山水帘洞间体验腾云驾雾的逍遥自在;站在智能跟练系统前,跟着屏幕里的数字“太极老师”一招一式认真模仿……在前不久落幕的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科技与非遗的巧妙碰撞,为人们带来了一场融合视、听、触、感的独特体验。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文明瑰宝。如何让这份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生命力?顺应数字化浪潮、推动数字技术与非遗保护传承深度融合,以数字技术赋能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为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的重要手段。
数字化赋能非遗展示传播。在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身着花袄的机器人欢歌劲舞,用科技语言重新演绎传统秧歌的激情澎湃;广西“三月三”文化活动中,人工智能搭建起跨越山海的桥梁,让刘三姐的歌谣在数字空间里传唱不息;今年总台“五四”晚会上,机器人编钟演奏震撼全场,六自由度机械臂以0.03毫米的定位精度敲击青铜编钟,分毫不差地再现了人工演奏时“钟体震动持续8秒”的物理特性……在一场场非遗巡游、对话、展览中,我们清晰地看到,非遗正借助科技力量,在古今交融中绽放出鲜活的文化光彩。
数字化让非遗从“被动展示”转向“主动交互”,从“静态欣赏”走向“动态体验”。在成都国际非遗节的“非遗新表达”展区,智能导览员“非非”引人注目。她身着融合蜀锦纹样、皮影耳饰和旗袍盘扣的虚拟服饰,能流利切换普通话、英文和四川话,为观众提供贴心导览,是名副其实的“科技非遗大使”;自然探索收集类游戏《二十四节气》,投入金额3000万元,让玩家在虚拟的川西村落中经营农田、感知物候变化,沉浸式体验节气文化与四川民俗的深度交融;借助“数字技术+全球快闪”模式,河南“太极拱手礼”成为风靡全网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