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离不开科技的力量

2025-06-12 09:11 来源:农民日报

轻轻滑动数字织机,精美的蜀锦纹样便如流水般呈现,将“经纬交织”的锦绣之美铺满空间;戴上VR眼镜,瞬间“化身”齐天大圣,在花果山水帘洞间体验腾云驾雾的逍遥自在;站在智能跟练系统前,跟着屏幕里的数字“太极老师”一招一式认真模仿……在前不久落幕的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科技与非遗的巧妙碰撞,为人们带来了一场融合视、听、触、感的独特体验。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文明瑰宝。如何让这份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生命力?顺应数字化浪潮、推动数字技术与非遗保护传承深度融合,以数字技术赋能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为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的重要手段。

数字化赋能非遗展示传播。在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身着花袄的机器人欢歌劲舞,用科技语言重新演绎传统秧歌的激情澎湃;广西“三月三”文化活动中,人工智能搭建起跨越山海的桥梁,让刘三姐的歌谣在数字空间里传唱不息;今年总台“五四”晚会上,机器人编钟演奏震撼全场,六自由度机械臂以0.03毫米的定位精度敲击青铜编钟,分毫不差地再现了人工演奏时“钟体震动持续8秒”的物理特性……在一场场非遗巡游、对话、展览中,我们清晰地看到,非遗正借助科技力量,在古今交融中绽放出鲜活的文化光彩。

数字化让非遗从“被动展示”转向“主动交互”,从“静态欣赏”走向“动态体验”。在成都国际非遗节的“非遗新表达”展区,智能导览员“非非”引人注目。她身着融合蜀锦纹样、皮影耳饰和旗袍盘扣的虚拟服饰,能流利切换普通话、英文和四川话,为观众提供贴心导览,是名副其实的“科技非遗大使”;自然探索收集类游戏《二十四节气》,投入金额3000万元,让玩家在虚拟的川西村落中经营农田、感知物候变化,沉浸式体验节气文化与四川民俗的深度交融;借助“数字技术+全球快闪”模式,河南“太极拱手礼”成为风靡全网的文化符号。

数字技术不仅是本土文化创新的引擎,更助力中华文化自信走向世界。从申遗成功后“春节”带来的“中国游”热潮,到《黑神话·悟空》《哪吒2》等现象级作品席卷海外,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产品和服务,正借助数字技术“借船出海”,向世界生动讲述着中国历史文化故事。

标准化建设为数字化保驾护航。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批准发布了我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文化行业系列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该标准在非遗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传承、宣传等环节发挥积极作用,为非遗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数字技术,已成为点亮非遗文化传承之路的崭新火炬,它让沉淀千年的技艺与故事,跨越时空,以更鲜活、更灵动的方式融入当代生活,走进世界视野。相信未来,非遗必将在科技与创意的共同滋养下生生不息,让文化的根脉深植当下,连接历史与未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魏金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离不开科技的力量

2025年06月12日 09:11    来源:农民日报    蒋若晴

轻轻滑动数字织机,精美的蜀锦纹样便如流水般呈现,将“经纬交织”的锦绣之美铺满空间;戴上VR眼镜,瞬间“化身”齐天大圣,在花果山水帘洞间体验腾云驾雾的逍遥自在;站在智能跟练系统前,跟着屏幕里的数字“太极老师”一招一式认真模仿……在前不久落幕的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科技与非遗的巧妙碰撞,为人们带来了一场融合视、听、触、感的独特体验。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文明瑰宝。如何让这份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生命力?顺应数字化浪潮、推动数字技术与非遗保护传承深度融合,以数字技术赋能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为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的重要手段。

数字化赋能非遗展示传播。在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身着花袄的机器人欢歌劲舞,用科技语言重新演绎传统秧歌的激情澎湃;广西“三月三”文化活动中,人工智能搭建起跨越山海的桥梁,让刘三姐的歌谣在数字空间里传唱不息;今年总台“五四”晚会上,机器人编钟演奏震撼全场,六自由度机械臂以0.03毫米的定位精度敲击青铜编钟,分毫不差地再现了人工演奏时“钟体震动持续8秒”的物理特性……在一场场非遗巡游、对话、展览中,我们清晰地看到,非遗正借助科技力量,在古今交融中绽放出鲜活的文化光彩。

数字化让非遗从“被动展示”转向“主动交互”,从“静态欣赏”走向“动态体验”。在成都国际非遗节的“非遗新表达”展区,智能导览员“非非”引人注目。她身着融合蜀锦纹样、皮影耳饰和旗袍盘扣的虚拟服饰,能流利切换普通话、英文和四川话,为观众提供贴心导览,是名副其实的“科技非遗大使”;自然探索收集类游戏《二十四节气》,投入金额3000万元,让玩家在虚拟的川西村落中经营农田、感知物候变化,沉浸式体验节气文化与四川民俗的深度交融;借助“数字技术+全球快闪”模式,河南“太极拱手礼”成为风靡全网的文化符号。

数字技术不仅是本土文化创新的引擎,更助力中华文化自信走向世界。从申遗成功后“春节”带来的“中国游”热潮,到《黑神话·悟空》《哪吒2》等现象级作品席卷海外,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产品和服务,正借助数字技术“借船出海”,向世界生动讲述着中国历史文化故事。

标准化建设为数字化保驾护航。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批准发布了我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文化行业系列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该标准在非遗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传承、宣传等环节发挥积极作用,为非遗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数字技术,已成为点亮非遗文化传承之路的崭新火炬,它让沉淀千年的技艺与故事,跨越时空,以更鲜活、更灵动的方式融入当代生活,走进世界视野。相信未来,非遗必将在科技与创意的共同滋养下生生不息,让文化的根脉深植当下,连接历史与未来。

(责任编辑:魏金金)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