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航空产业 > 正文

《大飞机》: 让大飞机梦更加甜蜜

2015年01月07日 12:41   来源:《大飞机》杂志   于铠勋

  我已是八十岁的老人了,退休已二十年。但我也是参加过“运十”飞机设计的一名成员,当年曾承担“运十”飞机的地面设备和生活设备的设计工作,先后担任过设计组组长和设计室副主任等职务。所以,我对我国大飞机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期望。后来,“运十”飞机由于一些原因而下马,我也和大家一样为此而失落过,但这段历史已经过去。现在,我们寄希望于新一代的飞机尽快飞上蓝天,并真正成为我国民航运营的主力机型,这是我们航空人的追求与梦想,有生之年,翘首以待。

  其实,我对我国的航空事业包括大飞机的这种感情,还有更深的渊源,更多的感触。因为我一辈子没有离开过航空行业,没有离开过航空技术工作。1951年,我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而参加空军,那时仅16岁,经过短期培训,就分配到某空军部队,担任了一名地勤机械师,开始维护一架米格-9战斗机(从苏联进口的)。那是一种不太成熟的飞机,飞行员难飞,地勤人员也难维护,故障率很高。尽管如此,我们仍十分珍惜它,因为来之不易。

  后来,换装了米格-15飞机,感到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当时一切都依赖进口,依然很困难,另备件甚至连消耗器材都缺乏。记得有一段时间,刹车导管接头容易漏气,国产的密封垫质量不好,我们居然想出用牙膏皮(以前是铅质的)来做垫子,还十分有效,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现在看来很不规范,但那时客观条件就是如此,大家积极想办法,此精神还是可嘉的。

  还有一段时间,飞机液压系统的导管容易破裂,因为导管的材料是碳钢(后来才改用不锈钢),长期使用,内部腐蚀严重,容易破裂,对飞行安全带来极大危害。那段时间,我们十分重视应急系统的维护和保障,我负责的飞机也因这样的问题差点出大事故,真是令人提心吊胆。还有飞机的轮胎,当时都是从苏联进口的,后来有了国产的,我们很高兴,可是一开始,国产的轮胎飞4~5个起落就坏了,而苏联进口的能飞几十个起落。尽管如此,我们仍十分热情地支持使用国产的轮胎,当然,过了一些年,国产的轮胎也过关了。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经济十分困难,苏联与我国的关系破裂,国内航空工业又上不去,部队的航空装备十分困难,没有新飞机补充。空军曾提出将现有的装备“用烂用完”的口号,我们的心里真不是滋味。再后来问题更大了,大批飞机已快到规定的使用寿命(苏联规定的寿命)。那时我已调到空军研究所,研究所成立课题研究组,解决研究飞机的延长寿命问题,我也奉命参加此项工作,开始大家也是不知如何着手,到处请教有关学院的专家、教授,依据当时的条件,制订了可行的办法,经过必要的碉查研究和试验,终于让到寿命的飞机再延长寿命,并通过工作的不断深入,延长了好几次寿命,使一架飞机延长了一倍以上的寿命,等于一架飞机顶二架以上的飞机用。我们的课题组长也成了这方面的专家,并荣获中国工程院院士称号。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虽然改革开放已揭开了序幕,但国家太困难了,研究经费很少,日常开支都不够,研究所只有少数人还维持研究工作,多数人不得不放下专业,转搞民品,赚些收入来保证研究所能正常维持下去。

  这时,我也被调到研究所的附属工厂,和其他几位领导一起,组织了几十位工人师傅大搞民品。那段时间,我们生产了一万多台弯管机以及其他民品,赚了几百万元的利润,为我所解决了一些问题。我认为那一段特殊的时期和经历,也反映了大家不是“等靠要”,而是发扬了自力更生渡过难关的精神。

  几十年来,我经历从空军到地方,从维护研究军机到参加设计民机,从干军品到民品,可以说见证了我国航空工业的艰难起步,经历过那些困难的岁月。正因为如此,我对今天我国航空工业取得的进步和发展感到由衷的高兴。近十几年来,各种型号的军机相继研制成功,并装备了部队,形成了战斗力,还部分出口到外国,令世界刮目相看。

  我国的民用大飞机研制正在紧张地进行,其中新支线飞机已试飞成功,即将交付使用,而且上海已基本建成航空研制基地,大批年轻同志的加入,使队伍充满了活力,各方面条件与过去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民用飞机的研制比军用飞机有更大的难度,它的安全性、舒适性、适应性、使用年限大大增加,我觉得不仅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更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踏实的责任心和一丝不苟的作风,为今后千万名乘客的安全负责。

  我盼望大飞机的好消息不断传来,让大飞机梦愈做愈甜蜜。

(责任编辑:缪杰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