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航空产业 > 正文

《大飞机》:大型客机 黄金垒起来的“宠儿”

2015年01月04日 13:50   来源:《大飞机》杂志   张格

  有人形象地把大型客机比喻为黄金垒起来的“宠儿”,这说明设计研制一架满足市场需求,并且能为客户带来赢利的先进客机所付出的代价有多么大。

  民用飞机高昂的研制费,决定了其投资回收周期长的特点。研制一款新型民用客机,要经历市场调研、设计、制造、适航审定、批量生产、交付、客户服务等诸多环节,从项目开始研制,到投资收回实现赢利,时间长达10年之久。

  当年波音公司决定研制747宽体客机,研制成本约为12亿美元,在1965年末747研制开始时,全部股东的资产净值约3.72亿美元,研制成本与资产净值之比近于3.23,即波音747的研制成本已经超过股东投资值的3倍多。波音公司把全部家底都押在747项目上了,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冒险,差一点把波音拖垮。

  1970年1月21日,波音747交付泛美航空公司首航之后,飞机发动机达不到推力要求,机体过重等缺陷陆续暴露出来,对747的使用造成了不良影响。747常常因此飞不起来,航班经常误点,甚至取消。人们因此给这种“巨无霸”飞机起了一个绰号,叫“巨无赖”。

  危难之际,威尔逊出任波音新一届董事长。他上任后采取的第一个“冒险”行动,就是花费7500万美元巨资购买GE的发动机,以更换推力不足的普惠发动机,效果十分明显,使“赖”在地上的747起死回生,重新飞上了天。

  飞起来的波音747成长之路并不一帆风顺,上世纪70年代初,一场袭击全球的石油危机,成为美国市场汽油价格突飞猛涨的罪魁祸首,一美分一加仑的汽油价格涨了十倍,攀升至一美元一加仑。

  747载客量大,航程远,四台大功率发动机,是典型的“油老虎”,一些航空公司望而生畏,纷纷转而购买一些稍小的飞机。竞争对手洛克希德、麦道趁机推出L-1011、DC-10两款载客量在250人左右的中远程宽体客机。

  波音747的市场一下子冷了下来。市场是上帝,客户的需求就是制造商的目标。波音遵从市场的需求,对747作了一次成功的“外科”手术,将机身切掉一截,改成了747SP。747SP的机身比原来短了14.40米,轻了3万磅,它仍保留有300多个座位,航程可达7000英里,满足了航空公司的需求,市场行情顿时有了改观。

  就这样,747没有退出市场,而是在狂风恶浪中站稳了脚跟,开创了世界宽体客机新时代。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机”。

  世界航空业的发展历史告诉人们,制造商每投入巨资研制一款新型商用飞机,都是一次冒险,一次赌博。1990年波音启动777项目,估计最终的研制成本大约是55亿美元,但真实的情况是研制成本在不断增加。2001年,有人引用波音商用飞机集团总裁穆拉利的话说:“波音777上市时的价格比原来贵了许多,实际上翻了一番,波音777的费用比最初的估计多了60亿美元。”

  十年后,空客公司启动的A380研制项目成本为107亿美元,而新一代中远程宽体机A350XWB的研制成本也高达100亿美元。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飞机制造商只有遵循民机发展规律,按照市场需求研制能为客户带来赢利的客机,才能在角逐中赢得主动。

(责任编辑:缪杰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