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航空产业 > 正文

《大飞机》:喷气技术革命

2014年08月22日 14:54   来源:《大飞机》杂志   江东

  飞行先驱者们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已指出,安装活塞式发动机和螺旋桨的老式飞机,已经丧失了进一步提高飞行性能的潜力。俄罗斯航空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所描述的喷气推进技术,预见了航空器发展的光辉前景。

  20世纪30年代后期,英国、德国、意大利、前苏联,稍晚还有美国,纷纷着手研制涡轮喷气发动机。在1938年到1939年之间,德国巴伐利亚发动机公司和容克斯飞机公司合作开发的第一代涡轮喷气发动机问世了。在英国,出现了弗兰克?惠特尔在同样技术领域的经典杰作。在前苏联,涡轮专家尤里卡设计出涡轮喷气发动机雏形。尽管它们都属于很不完善的实验性质的喷气发动机样机,但都装上专门制造的验证飞机,进行了相关的飞行试验。

  尤值一提的是,就在二战前夜的1939年6月20日,人类第一架喷气推进的载人飞行器——火箭动力飞机He176在德国上天。但火箭发动机由于工作时间过短,此后一直没有被人们选为飞机的动力装置。1939年8月27日,人类第一架喷气推进的飞机He178在德国首飞,它安装了由工程师奥海因发明的涡轮喷气发动机HeS3B。

  英国当然不甘落后,弗兰克?惠特尔发明了W1型涡轮喷气发动机,它的验证机E28/39以战斗机的名义,在1941年5月15日升空。当时,飞机安装的是经过改进的W2发动机。

  尤里卡是前苏联研制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先驱人物。 1937年,他设计出第一台航空涡轮喷气发动机。1942年5月15日,苏军军官巴赫奇万杰大尉驾驶“比-1”式火箭动力飞机进行了首次飞行。

  二战后期,最原始的喷气战斗机开始投入空战,虽然数量很少,但却给出一个不可逆转的暗示:喷气时代即将到来。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英国、美国已各自研制出一批可供实用的喷气战斗机。其中,主要包括德国的Me262“燕子”和He162“蝾螈”,以及英国的“流星”,它们象征性地参加了一些空战。当后起之秀的美国推出喷气战斗机P-59“彗星”时,战争已近尾声。但人们不会忘记1947年10月14日这一天,美国24岁的年轻试飞员耶格尔,在荒芜的穆罗克干湖床上空,驾驶火箭动力研究飞机X-1,在12800米高度,将平飞速度提高到1078千米/小时,使人类首次实现了超声速飞行的梦想。

  20世纪50年代,世界主要航空强国相继推出了第一代喷气战斗机,其中的代表包括F-80“流星”、F-86“佩刀”、F-100“超级佩刀”、DH100“吸血鬼”、“猎人”、“神秘”和米格-15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备了超声速飞行的能力,升限达同温层以上,以机炮机枪、非制导火箭弹及第一代空对空导弹为主要攻击武器,可在较复杂的气象条件下升空作战。20世纪50年代末问世的F-100,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超声速战斗机。

  同一时期,也相继诞生了一批喷气旅客机。其中的代表是英国的干线客机“彗星”和前苏联的图-104,但真正获得大规模使用,并且在商业上获得成功的当推波音707。

  由于采用了先进的喷气技术,民用飞机的运输效率大幅提高,地球变得越来越小,普通民众得以实现空中旅行之梦。而喷气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波音747、777、787及空客A330、A380、A350WXB等一批先进民用飞机的问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缪杰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