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中国商飞公司设计研发中心时,登上了C919大型客机展示样机,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在现场说的一些话,通过电视新闻同期声,传遍了世界——“中国是最大的飞机市场,过去有人说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这个逻辑要倒过来,要花更多资金来研发、制造自己的大飞机。”
为什么要把“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这个逻辑倒过来?因为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若想成为强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要掌握工业化时代的竞争主动权,不说“绝对领先”,至少“不落人后”。这既是核心技术上的“不落人后”,也是获取制造业红利上的“不落人后”。
记得前两年去美国,从中国驻纽约总领馆的楼上推窗而望,眼前的哈德逊河畔,一艘硕大的航空母舰赫然在目。这艘“无畏”号航母经历过二战、越战,早已退役于此,成为一个航母博物馆。当我们为“辽宁号”出航而欢欣鼓舞时,不要忘了我们与最先进者的差距,是以“几十年”的刻度来计算的。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自主研制大飞机的历程充满了曲折和坎坷。决策者几番下了决心,又几次打退堂鼓。之所以如此,其中的关键因素有两个:一是认为自己造实在太难,缺少决心与韧劲;二是所谓“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逻辑在作祟,一些人以为找到了由大变强的捷径。
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造大飞机是不能简单地以“难易”来决定“进退”的。因为难,所以退——这个逻辑如果流行,一个国家就什么事也干不成了。以C919为代表,我国目前在大飞机制造领域初见模样,但发动机等关键技术仍未能彻底突破,这可谓难。然而,大飞机研制对很多相关技术突破与行业发展的带动作用、示范作用,即便在C919尚未上天的今天,就已经显现出来了。
把“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逻辑倒过来,是否意味着又要回到闭关锁国的老路上?当然不是。多年前,我们在研制民用客机上的徘徊与反复,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在两个极端之间不断摇摆——要么就干脆全靠买,要么就干脆关起门来完全自己干。前一种选择让自己失去主动权,后一种选择让自己远离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内在规律。两种做法,都不可取。
C919目前走的路——中国商飞的“主制造商-供应商”管理模式是在开放条件下的自主研发,我们既投入精锐的科研力量围绕若干关键核心技术进行不懈攻关,也实事求是地在一些目前仍不具备突破可能的领域引入世界先进技术;既积极培养自己的核心技术团队,也保持一定的开放度,与全世界的同行们进行有益交流。如何在自主与开放之间把握平衡点,这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努力。
有了领导重视,有了技术准备,有了民意基础,大飞机研制可谓得天时地利人和,但并不意味着它的研制从此就会顺风顺水。大飞机事业的成功还要经历很多的考验,比如技术上的考验、安全上的考验、商业上的考验等等。这其中的很多事,我们都是第一次面对,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要把这么难的事办成,没有点破釜沉舟的决心,是不行的。
在中国商飞公司设计研发中心试验大厅的墙壁上,五星红旗两侧,是16个大字——“长期奋斗、长期攻关、长期吃苦、长期奉献”。没有花哨的字眼,没有盲目的乐观,“造大飞机”绝不是轻松愉快的事,更难免反反复复的曲折。对此,新时期的中国航空人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
总书记此次这番话,这种鲜明的态度,既是对之前我国大飞机项目艰苦探索的肯定,是对中国商飞公司成立6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和发展道路的肯定,也是对未来我国大飞机研制的再一次动员。这能让那些围绕着C919正“长期吃苦”的人们多得到一些支持,让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努力方向变得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