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航空产业 > 正文

《大飞机》:中国之翼的传奇与梦想

2014年06月25日 10:11   来源:《大飞机》杂志   刘济美

  100多年前,冯如在美国奥克兰市上空试飞了“冯如一号”飞机,在800米的飞行中,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向世界诠释了对于人类动力飞行技术的理解与掌握,从此开启了锻造中国之翼的传奇与梦想。《旧金山观察报》惊叹:“在航空方面,白人已落后于华人”。

  中国之翼,这是一个关乎中国航空产业崛起的梦想。

  100多年前,少数具有远见卓识的中国人开始意识到,“航空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天空将成为大国博弈的舞台。于是,政府将一些在欧洲留学的海军留学生送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开始了锻造中国之翼的探索!

  100多年间,“努力掌握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前沿知识,航空救国,航空报国”,成为无数航空先贤们毕生奋斗的目标。

  他们求索于中国与世界之间,不断寻找着使中国发展成为航空强国的途径;他们学以致用,努力缩短中国与世界航空强国的差距;他们也为世界航空技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着力量。

  然而,尽管中国在人类动力飞行的前期几乎与世界同步意识到了“航空时代”的来临,但是,中国也在100多年里拉大了自己与航空强国的差距,未能在航空高科技领域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曾几何时,在中国的天空上没有一架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飞机。求索于20世纪70代的中国民机创业者们,每每总是被历史的遗憾深深刺痛——即使到2013年,中国运营的所有商用飞机中,超过50%仍然是波音公司的飞机,仅波音737就有120多架。西方媒体不止一次惊叹:“中国给予西方飞机制造商的回报好像多得无法估量。”

  在那段中国民机人探赜索隐的40年间,中国发展大飞机的决策受到国际关系、国内社会变革、地方利益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始终处于摇摆震荡之中。从上马到下马,再由下马到上马,有鸿鹄之志的科研人员无奈出走、流失,中国之翼几度折翅。

  那一时期,中国民机人所经历的辛酸与苦楚,至今无法全部向世人展示。然而,正如海明威所说:“每个人在世界上都要受挫折,有许多人反而在折断的地方长得更结实。”

  2008年11月28日12时23分,经过40多年的厚积薄发,由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首架喷气式支线客机ARJ21-700飞机在上海飞上蓝天!

  中国之翼,一飞冲天!这被看做是中国跻身世界商用飞机制造强国的再一次发力,国外媒体惊呼:即使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与挑战,中国却正在努力成为一个世界级的飞机制造商!中国航空工业开始起飞!

  中国之翼,这也是一个有关强国的梦想。

  航空产业从诞生那天起,便对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绝非一般产业可与之相比。

  世界强国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从发展中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过渡,必须发展强大的航空工业。西方7个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均有发达的航空航天产业,销售额约占全球的70%。长期以来,美国的航空工业最为发达,世界一流航空产品大都由美国率先研制,美国出口的军用和民用航空产品也最多。

  显然,中国要成为世界强国,必须建立强大的航空产业。

  100多年后的今天,航空技术的发展依然拥有无限的潜力,依然是高科技的战略产业,依然是大国博弈中国家信心与高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2008年,中国再次将自主研制大飞机上升为国家意志,以此来带动中国航空工业的产业化发展。追梦的民机人再次迎接风雨,扬帆远航。

  中国之翼,这将是一个由中国民机人创造的未了传奇。

  从ARJ21-700飞机飞起来的那一刻开始,中国之翼就被赋予了许多重大而艰难的使命。如何更好地满足公众与航空公司的要求,如何在共识之下推动项目进展,如何按照国际适航标准验证ARJ21-700飞机,如何为C919飞机留下新的坐标……使创业者们面临着外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考验。

  10年间,从世界上仅有少数国家能够完成的“最小离地速度试飞”,到以自身技术实力引导供应商修正设计的“前起落架应急放攻关”,我们不难看到,无论是从技术的突破还是从试飞的组织管理,中国民机产业都在向更为理性与成熟的阶段发展。在很多艰难的抉择中,中国民机人选择了挑战而不是申请豁免!这正是中国之翼备受关注与尊重的价值所在。

  或许,尚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将左右中国之翼的传奇与梦想。无论是ARJ21-700飞机,还是C919飞机,都无法一次性地诠释世界航空强国发展的全部密码。然而,群体性的知性进化必将从个体性的改变开始,虽然道路漫长,却让人充满无限期待。

  为此,应该感谢所有锻造中国之翼的创业者们!

(责任编辑:缪杰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