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航空产业 > 正文

《大飞机》:航空器在二战的应用

2014年06月23日 10:10   来源:《大飞机》杂志   江东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全球性战争。二战期间,飞机在空中与海上将它强悍的作战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此期间,约有100万架飞机走下生产线,在1200万架次出击中展开过数百万次空中搏击,投弹500余万吨。二战无疑是人类历史上利用航空器最频繁的一次战争。各国在军事航空领域进行了大量尝试,获得了宝贵经验。美国通过这场战争,最终确立了世界头号航空强国的霸主地位。

  通过战争的刺激和考验,飞机无论在用途拓展,还是在作战运用方面,都取得了空前成就。空中作战在一些战役甚至是海战中,已成为举足轻重的手段。活塞式飞行器无论在气动设计、飞行性能、制造工艺或使用效能等方面,都达到了巅峰状态。

  二战中,飞机的最大飞行速度超过650公里/小时,最大升限超过同温层,远程飞机的最大航程可达万余公里,一架战略轰炸机的最大载弹量达到10吨以上。飞机发动机的单台功率已在1000至2200马力之间,初步解决了高空飞行所需的座舱增压和生命维持等问题。在机载武器方面,大口径航炮、遥控动力炮塔、无制导火箭弹、制导鱼雷、超级炸弹(甚至原子弹)都已投入使用,最原始的空空导弹和空地导弹也开始亮相。

  经过实践检验,航空界长期以来关于双翼机和单翼机的争论宣告结束。至战争中期,飞机气动布局基本上已被全金属悬臂单层机翼、后三点可收放式起落架和密闭座舱一统天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战争期间,夜间战斗机、四发洲际轰炸机、对地攻击机、舰载作战机、军用运输机甚至直升机,都已出现在战争舞台上,并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二战中后期,数百架战斗机同时投入空战或者上千架轰炸机同时进行战略空袭的场景已十分常见。一些航空强国在实战中逐渐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战略轰炸理论。强大而持久的战略轰炸成为二战的一大特色。随着空战实践的发展,以雷达为核心的地面防空体系逐步形成,新技术、新装备纷纷涌现。此外,由于军用运输机的出现,军事空运和空降作战经过短暂摸索后获得了迅猛发展。

  在这个充满了腥风血雨的特殊年代里,最具代表意义的杰出军机型号有:喷火式、Bf109、Fw190、Me262、F4U海盗、F6F泼妇、P-47雷电、P-51野马、P-38闪电、零式、拉-5、拉-7、雅克-3和雅克-9等战斗机;伊尔-2、Ju87斯图卡、 SBD无畏、TBF复仇者等攻击机;伊尔-4、别-2、威林顿式、兰开斯特式、蚊式、He111、Ju88、Do17、B-25米切尔、B-17飞行堡垒、B-24解放者和B-29超级堡垒等轰炸机;桑德兰、PBY卡塔林那、Fw200秃鹰等海上巡逻机以及Ju52、C-47等运输机……

  显而易见,战争刺激了航空技术的进步,也刺激了航空产业的发展。主要参战国的航空工业在战争期间高速发展,飞机流水线比比皆是,单一型号飞机的产量动辄成千上万。作为航空后起之秀的美国,在战争期间生产了20多万架飞机,航空制造业从业者超过200万人。

  在飞机设计方面,形成了全面采用层流翼型、全金属材料、硬壳式构造等主流形式,飞机制造工艺走上了更加科学合理和适合批量生产的道路。

  二战时期,飞机的动力装置几乎都采用了活塞式航空专用发动机,其中包括正面阻力小、生存性稍差的水冷却型,以及正面阻力稍大但生存性好、使用更方便的星形汽缸空气冷却型二大类。二战后期,活塞式飞机已达到其技术发展的巅峰状态。

  二战时期的飞机座舱基本不气密,仍然使用相对简单的机电式圆盘仪表和光学式陀螺瞄准仪,空战仍以枪炮目视攻击为主要手段。到二战末期,原始形态的搜索雷达开始在个别夜间战斗机上得到试用,用于暗夜目标搜索。最原始的弹射救生座椅也开始投入试验。

  作为舰载飞机的辅佐,大量水上飞机在二战旷日持久的海上侦察、轰炸、反潜、补给和救生中充当了重要角色。说到二战,不得不提及作为新生兵种的航空母舰和舰载航空兵。由于航母技术日趋成熟,利用舰载机实施海上攻击并夺取制空权成为交战双方的杀手锏。

  第二次世界大战赋予航空技术难得的发展机遇,而航空器的应用也令这场战争变得有声有色。更重要的是,在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练之后,军事航空和民用航空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真正确立了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

 

(责任编辑:缪杰娴)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