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频道 > 国内专题 > 2017 > 习近平4.19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习近平4.19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 > 网信发展 > 正文
中经搜索

【网信事业新成就】人民的获得感是网信事业最好的硕果

2017年04月17日 10:43   来源:中国西藏网   

      拿起手机,划到应用界面,轻轻点开“淘宝”,找到页面底部的“购物车”,西藏女孩达珍熟练地找出昨晚选出来却还没下单的两包越南碳烤腰果,果断付款。接下来几天后,家在拉萨的她就能吃上喷香的零食了。

  作为千千万万西藏“网购”大军中的一员,达珍告诉记者,她每年花在网购上的钱都不少。“看到年度账单时我真是吓了一跳呢”,达珍笑着说,“不过真是太方便了!”。

  轻轻一点,货就送到,已经成为很多西藏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潜默移化的变化,在一场狂欢“退潮”后愈加凸显:据统计,2016双11购物狂欢节,西藏“剁手党”仅在天猫就花掉了1.3亿元,相比去年的0.95亿元增加了38%。而在2017年1月份蚂蚁金服旗下支付宝发布的2016年的中国人全民账单中,西藏再次脱颖而出,以90.3%的移动支付占比排名全国第一。对于一些从未踏出过自治区大门的“达珍们”来说,电子商务,也是一种与世界交流的方式。

 

  △某购物平台上西藏特色产品琳琅满目

  西藏的电子商务发展用一句话概括:起于式微,借乘东风,势头迅猛,双向流通。

  几年前,西藏自治区由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原因,电子商务的发展相对薄弱,基本上以C2C方式为主,交易额甚微。一些具有附加经济价值的西藏特色产品虽然享誉世界,但由于经营意识、营销策略的受限和交通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在很长一段时间难以形成规模化的集约经营,更无法触摸到广阔的内地甚至国外市场。

  但这种“酒香巷弯飘不出”的情况因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得到了大大改善。“现在,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新空间,越来越成为获取公共服务的新平台。” 在2016年4月19日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互联网在新时代新业态中的重要性,西藏更是趁势而起,加快了电子商务建设步伐。

  2016年8月,拉萨市政府和京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电商上进行深度合作,京东也成为首个进藏的电商企业。

  继西藏那曲地区班戈县、阿里地区措勤县、山南市贡嘎县、昌都市八宿县4县被评为2015年西藏自治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每县安排补助资金1850万元后,2016年,曲水县、白朗县、工布江达县、芒康县、比如县也进入了这个序列。

 

  △拉萨市副市长孙晓南(右)与京东集团副总裁马建荣握手 来源:中新网

  在西藏,电子商务已绝不仅仅限于“点击购物”的单向化、个体化行为,而是真真正正走上了规模化、正规化、科技化发展的路子。

  目前,西藏电商平台体系由B2C网络购物平台、B2B商品交易平台、资产电商交易平台和第三方开放平台四大核心平台构成,此外还有第三方支付、身份认证等八大支撑体系。

  窥一斑而知全豹,电子商务的发展仅仅是西藏网信事业发展的“冰山一角”。

  在2017年3月召开的西藏网信工作会议上,我们看到了西藏网信事业的“全方位发力”:网络党建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推进;国家网信办在西藏挂牌成立大数据研究中心,涉藏网上斗争启动协调联动新机制;网络社会统战建立新格局;网络安全意识显著增强;网络扶贫得到国家大力支持,等等。在西藏的“十三五”规划中,更是拿出一个完整章节“第十六章 提高信息化水平”来集中布局信息化基础建设,筹谋网信事业管理和发展。

  “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1年过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4·19”讲话言犹在耳,字字如钟,西藏也始终秉承这一精神,兢兢业业,大步前行。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在2016年11月考察调研全区网络信息管理工作时就表示,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网络强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管好、用好网络平台,努力推动西藏网信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创新佳绩。

  如今,西藏网络的迅速普及,电子商务的勃勃发展,网络扶贫的稳步深入,网络安全的扎实保障,无不是围绕着四个字:人民利益。“达珍们”收到期待已久的商品时的笑容,正是网信事业最好的硕果。(中国西藏网 文/赵钊)

(责任编辑:李婧)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