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频道 > 国内专题 > 2016 > 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 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俄罗斯高度重视国家安全教育

2016年04月15日 17:13   来源:新华社   温馨

  新华社莫斯科4月15日电(记者温馨)在俄罗斯,国家安全教育受到高度重视。俄罗斯政府致力于增强公民对国家政治文化的认同,培养公民的国家安全责任意识,俄学校将国家安全教育列入必修课程,同时通过传播英雄文化,对年轻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俄联邦青年事务署署长波斯佩洛夫说:“国家安全教育不能生搬硬套和强行灌输,而应该告诉年轻人,如果不尊重自己的国家,不尊重国家的历史和曾经取得的成就,就意味着毁灭自己的未来。”

  俄政府:增强公民的国家政治文化认同

  俄总统普京高度重视公民对国家的政治文化认同,引导公民树立“爱国之心才是国家安全最大保障”的观念。

  普京曾表示,应保持国民对俄罗斯文化艺术的自豪感与认同感,重视对公民的道德感和责任感的培养,确立全民族认同的意识形态,并通过批准纲领性文件,将确保政治文化安全上升到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

  俄罗斯政府还十分重视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俄总理梅德韦杰夫签署决议,将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列入优先方向的同时,也向所有社会阶层和年龄群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普京也在不同场合多次呼吁,为保持俄罗斯的民族独立性,应该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年轻一代了解自己的祖国,对祖国的未来承担责任。

  俄学校:将国家安全教育列入必修课程

  俄罗斯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自1991年起开设《生命安全基础》课程。从2003年开始,《生命安全基础》成为必修课,各年级的学生都要学习,并计入毕业成绩。

  这门课程除教授学生如何应对突发事件与自我保护外,还教给学生一定的国防与军事基础知识。俄罗斯中小学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会加入各式各样的体验、训练、演示、模拟等参与式活动。

  塔季扬娜是一名学生家长,她的儿子瓦洛佳是一名十年级学生(相当于高中生)。据她介绍,瓦洛佳在去年参加了为期5天的军事训练。在军营里,学生们要学习使用枪支、匍匐前进、紧急救护以及铺设管线等军事技能。

  俄专家指出,短期军训强化了中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防意识,基础的紧急救护技能学习也锻炼了学生的应急能力。

  除列入正规教学大纲外,俄罗斯学校还通过举办历史知识竞赛、参观博物馆和纪念馆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

  俄民间:尊重历史 传播英雄文化

  俄罗斯素有“战斗民族”之称,历来崇尚英雄。俄罗斯民间也十分提倡尊重历史,并重视对英雄文化的传播。

  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在完成绕地球飞行一圈后,乘坐返回舱成功返回地面,成为人类进入太空的第一人。每年的4月12日,俄罗斯各地都会举办各类活动,纪念和缅怀这位他们心目中的英雄。

  “我们的先辈保持了俄罗斯的民族尊严,秉承了俄罗斯的民族精神,这令我们骄傲,并值得我们学习。”俄罗斯航天博物馆讲解员叶卡捷琳娜在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的雕像前对前来参观的孩子们说。

  此外,每年的5月9日,为纪念卫国战争胜利,莫斯科红场都要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参加卫国战争的老兵们胸前挂满勋章,在观礼台上同政要们一起检阅,年青一代高举先辈的肖像,高歌走过红场,这无疑是一场生动的俄罗斯爱国主义教育课。

  当下,在英烈墓前拍婚纱照已成为俄罗斯年轻人婚礼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城市、街道、舰船也随处可见。俄罗斯将传播英雄文化、捍卫战争真相作为国家安全教育的内容之一,以此提升国民自豪感,增强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信心。

(责任编辑:符仲明)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