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频道 > 国内专题 > 2022 > 经济日报创刊四十周年 > 征文作品选 > 正文
中经搜索

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响亮发声——祝贺《经济日报》创刊40周年

2022年12月19日 21:11   来源:经济日报客户端   李长安

  《经济日报》自1983年创刊以来走过的40年辉煌历程,几乎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同步。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日报》既是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者,也是这段历史的记录者和报道者。作为一份以经济报道为主的全国性综合性报纸,无论在政府部门还是在企业界、学术界,《经济日报》都享有很高的声望;对于我们这些经济研究者来说,也是一份重要的参考资料。

  我与《经济日报》的结缘,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上大学开始的。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启航年代,也是经济思想大解放和经济理论大创新的年代。无论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还是在图书馆里读书读报,我对当时涌现的大量新思想新观点都颇感兴趣,作为一名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生,《经济日报》是必读的报纸,而其中马洪、刘国光、厉以宁、吴敬琏等著名经济学家的文章和对他们的采访报道,更是我阅读的重点。读研阶段乃至进入高校教学科研岗位之后,我也一直对《经济日报》的新闻报道和理论动态保持关注。可以说,在形成自己经济学知识体系的过程中,《经济日报》无疑发挥了非常积极而有益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关注民生事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经长期努力和积累,我担任了国务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首批专家库专家、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会理论和劳动关系智库专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青年就业创业指导“百人专家团”等社会兼职,与《经济日报》的联系也与日俱增。如今打开微信朋友圈,能够搜到的《经济日报》理论版、时评版编辑和记者朋友已达10多人。非常感谢《经济日报》的编辑记者们,通过这个大平台,能够将我对国家经济政策与经济数据的解读、对经济理论的探讨,适时向广大读者传播。比如,针对近些年劳动力出现“刘易斯拐点”的问题,我在理论版刊发了《理性看待劳动年龄人口变动趋势》一文,提出“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带来的不都是挑战,其中也蕴含着不少的机遇,因此应理性看待劳动年龄人口变动趋势,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针对灵活就业问题,我在理论版刊发了《发挥灵活就业“蓄水池”作用》一文,提出“要进一步规范和发展灵活就业,更好地发挥灵活就业在解决当前我国就业问题方面的积极作用”,文中特别论述,“要清醒地认识到,并非所有的灵活就业岗位都有利于技能和经验方面的人力资本积累,特别是那些不需要太多技能、简单重复操作、靠吃‘青春饭’类型的岗位。因此,对这些‘新体力劳动者’,要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使更多灵活就业劳动者能够拥有一技之长,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从而不断增强自身竞争力”;此外,针对青年就业、就业公平,以及社会保障等问题,我也发表了一系列评论文章,均产生了较大反响。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在《经济日报》发表的一些文章和观点,被迅速转化为政府决策的参考依据。粗略统计,仅被相关“内参”、“要报”采用的数量就达数十篇之多,其中不少被中办、国办采纳,或受到中央领导和部委领导的肯定性批示,对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出台起到了积极的参考作用。客观而言,从理论研究到决策咨询,或者将研究成果转化成有益的政策建议,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正是《经济日报》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在经济理论成果转化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给我们这些搞研究的学者提供了难得的传播渠道和发布平台。

  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无论基本理论还是具体实践,都需要更多的深层次思考与探索。相信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经济日报》能够一如既往,继续发挥中央媒体的龙头作用,在下一个40年再创辉煌!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