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科学发展观
首 页 | 理论·评述 | 综合报道 | 东北振兴 | 西部大开发 | 中部崛起 | 东部新跨越 | 图片中心
 
政策不公致中部塌陷 最后的中部:17年的崛起梦

2005年04月04日 10:51
章敬平


    手心向上?

    2005年3月6日下午,中央政府10个部委的副职领导人,在一个名为“中部崛起”的提案协商办理座谈会上,就“中部崛起”向全国政协委员们郑重表态。4件涉及中部崛起的提案,由中部6省的政协主席领衔,民革中央、民盟中央、致公党中央联名附议。这样罕见的提案,牵连的提案承办单位有10家: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民政部、人民银行、中编办、国土资源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粮食局、国际旅游局。10个提案承办单位不敢有丝毫懈怠,纷纷派出要员与会,并发表意见。

    观察家认为,不妨将这个提案协商办理座谈会看作中部6省的一次集体政治行动,大家一起手心向上,跟中央政府要政策。“你不肯说,我自己提。”

    所谓在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中部人士认为,过去的“塌陷”是政策使然。如今,他们希望乘中央政策的“东风”,实现“崛起”的梦想。

    有媒体说,武汉市长曾以一句“武汉在哪里”叩问温总理,叹息武汉沦为政策边缘化城市的宿命。在中部官员看来,武汉只是中部6省命运的缩影,在政策撬动经济轴心的中国,中部是一个被政策遗忘的角落。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央重点发展珠江三角洲,80年代末倾力打造长江三角洲,90年代中重点建设京津唐及渤海三角地带,90年代末实施西部大开发,2003年又提出了振兴东北,一波波浪潮滚过,所有的政策利好都与中部擦肩而过。他们坚称,政策性宿命,是中部塌陷的根本原因。

    学界曾有人从文化背景等层面,解释过中部何以塌陷,但都遭到中部人的反驳。当中,尤以带有讥讽味道的“文化背景论”让中部人觉得不舒服,哪怕它调侃的仅仅是湖北人。有人笑话道:“鄂”字有两个口,好争吵、告状、拆台;人有两只耳朵,兼听则明,但“鄂”字只有一只耳朵,只爱听好听的,好大喜功,形式主义猖獗;“鄂”字下面有一个“亏”字,结果湖北的干部、群众都落得个吃“亏”。持此论者,进而对中部的文化背景作出这样的诠释:缺乏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敢为天下先的文化氛围,内在的文化品格中有太多的“小富即安,不求进取”,不拘小钱、小事、小节的草根品格,让中部人染有浓郁的劣根性。

    如此偏颇的说法,自然不能被包括湖北在内的中部6省人所接受。他们中有人近乎偏执地相信,是倾斜的政策让他们在被边缘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由于政策的不公,导致中部开放的滞后。优先发展东南沿海城市的“大政策”,让近代史上最早开埠开放的中部核心城市武汉,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中,迟了12年。其他的中部城市就不用说了。

    由于政策的缺失,招致中部的“不东不西”。当中国将政策演变成一种看不见的资源,中部人感叹一波波鼓励开放的政策,变相地削减了他们本来也可以分一杯羹的政策资源。1980年代,他们不能像东南沿海地区那样,依靠倾斜政策之优惠赢得经济飞越;1999年,他们不能像西部地区那样,仰仗国家在资金与政策上的大力支持获得快速增长;2003年,他们不能像东北3省那样,借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之力,斩获中央政府建设项目资金、税收倾斜等优惠政策。现在,他们也要抓住最后一波政策发力的机会,从“政策洼地”中爬出。

    由于政策的不合理,招致财政上的日益窘迫。20余年前,中央与地方财政分灶吃饭,经济基础较好的中部省份,上缴的多,自留的少。对比上缴财政基数低,经济发展快,自用财力大的沿海省份,中部省份更觉得可用财力窘,日子难过。

    也正是因为后面一点,中部6省普遍觉得他们和东北3省一样,曾经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牺牲和贡献,他们觉得国家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让他们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以为一切不良后果,都是不公平的政策落下的病根,他们渴盼倾斜的政策杠杆,倒向中部,使他们走出连麻雀也东南飞的尴尬境地。期望被补偿的心理,与曾经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人们并无二致。换言之,他们希望的“输血”,不仅输入资金,更输入政策。

    起初,中部6省在要政策时,并无统一的意见,众说纷纭的意见中,染有计划思维的乱七八糟的意见什么都有。温家宝总理在去年3月说过“中部崛起”不足一个月,河南省的一个副市长就在一个公开的会议上,向中央索要一长串“政策支持”,其中包括“成立中部开发银行和中部发展银行”。他的理由是,国有银行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中部地区的分支机构,普遍“惜贷”,且在利益驱使下将资金投向东部。
来源:南风窗
 

关于我们 内容宣言 网站大事记 网站攻略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中国经济网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