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科学发展观
首 页 | 理论·评述 | 综合报道 | 东北振兴 | 西部大开发 | 中部崛起 | 东部新跨越 | 图片中心
 
政策不公致中部塌陷 最后的中部:17年的崛起梦

2005年04月04日 10:51
章敬平


    2004年5月下旬,武汉举办了“中部崛起创新论坛”。虽是一场由“近200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家”共襄大计的盛会,与会的政府官员其实不多,主体还是学术界。武汉方面的消息说,所谓论坛,并没有华山论剑式的影响,舆论氛围亦未波及全国。《决策》杂志副总编辑张道刚说,“与其说这是中部首次坐到一起谋划自身崛起方略的盛会,还不如说中部正在发出一种共同的声音。”

    如中部人士自己形容的那样,中部6省是一条藤上的6只苦瓜,但这6只苦瓜并不总是自觉地系在一条藤上。其实,“中部崛起创新论坛”的参与者只有5个省。半年后,由湖北省委宣传部发起的“聚焦中部话崛起”行动中,最后派出记者参与报道的也只有5个省。缺席,一方面表明中部省份还是一盘散沙,另一方面也预示着“中部崛起”还没有成为国家意义上的战略。

    逆转发生在2004年底。是年12月初,执政党用以指导来年经济发展方向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言之凿凿地指示,“抓紧研究制定支持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措施”。基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考虑,中共中央作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决策,“中部崛起”始为国家战略。

    在此前后,观察家发现,各种研讨会不再片面地冠以学术会议的名头,政府部门开始成为会议的牵头人。在北京,国家发改委召开了“中部崛起政策”研讨会,来自安徽、河南、湖北3省和国家部委的官员学者们集中探讨这样的问题:中部需要中央给予什么样的政策支持?此前的11月20日,国家发改委还召集了中部6省的常务副省长和各省发改委主任、副主任齐聚郑州,集中讨论中部地区“十一五”规划。

    有意思的是,由国家发改委主持的这两次会议,都秉承了一个原则:只听不说。

    高频度地召集政策讨论会却又不发表任何意见,国家发改委的作派让人联想到往常的惯例,且让人困惑。过去,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战略的实施,都是在第一年提出,第二年就要给予实际政策。然而,截至2005年初,仍没有具体的政策和资金与中部崛起相联系。

    见北京方面没有动静,中部六省的学者或者学者型官员迫不及待地提了出来。如果说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河南省财政厅厅长李有志,公开在《中国经济时报》上阐述的中部崛起的财政对策,还有些表面上的客套的话,湖北省人大常委、武汉大学教授伍新木大胆向媒体宣称的“10条建议”,差不多将“要政策”推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他在建议中央设立“中部发展办公室”之后,紧跟着提出“武汉直辖”。

    个人色彩浓郁的“民间奏章”,当然不可能赢得政府的正面回应。但当“民间奏章”以全国政协委员提案的方式,在2005年全国“两会”上提出时,官方公开答复就是不可避免的。

    与此同时,中国的读者、观众和网民们,从报章、电视和网络上,看到“中部崛起”4个字高频度地在媒体上闪现。“中部崛起”渐渐成为一段时间内挂在公众口头的流行词汇。中部省份的宣传官员们期待已久的呼喊“中部崛起”的舆论氛围,已然形成。
来源:南风窗
 

关于我们 内容宣言 网站大事记 网站攻略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中国经济网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