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之光,照亮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2025-08-13 15:49 来源:长江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何欣)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社会广角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以教育之光,照亮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2025年08月13日 15:49   来源:长江网   

当今时代科技竞争日益成为国家综合实力较量的核心战场。从芯片制造到人工智能,从航空航天到生物医药,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与发展主动权。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应对全球科技博弈的战略抉择。在这条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征途上,教育作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正以其深沉而持久的光芒,照亮科技自立自强的前行之路。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而人才的成长始于教育、成于实践。没有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就难以培养出具有原始创新能力、能够攻克“卡脖子”难题的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近年来,我国高校在类脑视觉芯片、微创脑脊接口、铌合金特性研究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填补多项国内空白,正是教育孕育创新成果的生动体现。面向未来,必须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改革。尤其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贯通培养机制,让更多“千里马”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竞相奔腾。

高校不仅是人才培养的高地,更是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许多重大科技突破,往往源于高校实验室里的“从0到1”的探索。上海交通大学“开拓一号”深海采矿车在1300米海底自主作业,背后是学校构建的“深海重载作业装备”集成攻关大平台;A大学与华为共建“未来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在人工智能、5G通信等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彰显了高校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的关键作用。这要求我们进一步强化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定位,优化科研组织模式,推动有组织科研与自由探索相结合,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让教育成为科技创新的“强引擎”。

科技自立自强不仅在于“从无到有”的创造,更在于“从有到用”的转化。当前,一些高校科研成果仍面临“没得转、不会转、转不好”的困境。破解这一难题,关键在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B大学与上汽集团共建“智能网联汽车联合创新中心”,C大学与中航工业携手攻关航空技术,不仅推动了科技成果产业化,也反哺了教学与科研,形成了“科研—产业—人才”良性循环。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共设研发项目、共育人才,教育系统能够精准对接产业需求,让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真正把科技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以教育之光,照亮科技自立自强之路,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各界协同发力。唯有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持续加大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才能让教育的光芒更加璀璨,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坚实支撑。这条路或许漫长,但只要方向正确、步履坚定,光明终将到来。(徐鹏)

(责任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