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6日,花茂村”笑脸“墙,一张张村民的笑脸述说着生活的甜蜜。如今的花茂村已蜕变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

7月26日,花茂村村民在制作葛根酥。依托文旅产业的发展,村民经营起农家乐、民宿,销售特色农产品,吃上了“旅游饭”。

7月26日拍摄的花茂村田园景色。花茂村创建“我在花茂有块田”乡愁认养模式,吸引城市家庭参与农耕体验。

7月25日,花茂村土陶技艺传承人母先才(右)在指导研学者拉坯。花茂村产业发展红红火火,带动2500多人返乡创业就业。

7月25日,游客在花茂村绿动九丰生态农业观光体验园参观。当地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打造生态田园综合体。

7月26日,游客在花茂村“花茂人家”作坊选购文创产品。采用古法造纸技艺的山水画、油纸伞、花草纸灯等手工艺品,深受游客喜爱。

7月26日拍摄的花茂村一角。花茂村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打造文化创意一条街、乡愁小道等农旅文化示范带,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120多万人次。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遵义县(现为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考察时勉励乡亲们,“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10年来,花茂村干部群众牢记嘱托,奋力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24年,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4万元,村集体经济积累达到1418万元,较2014年分别增加1.65万元、1402万元。
产业兴旺百姓富。花茂村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子,一方面发挥现代高效农业园区的引领作用,采取“村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种养大户22家;另一方面,探索推动“旅游+红色+文化+研学”等文旅发展新模式,聚焦乡愁文化,建设匠心园一条街、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引进培育文化企业4家,开办文化创意特色产品商店28家,农文旅融合发展持续走深走实。10年来,花茂村累计接待游客859.5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6.92亿元。
环境宜居乡村美。花茂村深入推进村庄补短板惠民生工程,先后开展房屋修缮、村庄绿化、庭院整治、道路硬化、电网改造、自来水供给、通信保障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治污治水·洁净家园”行动,开展农村改厕、改圈和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等“两改两治理”工程,形成村点出彩、沿线美丽、面上洁净的美丽乡村。
乡风文明民风淳。村里建起了文化活动室、农民文化家园、农家书屋等“文化粮仓”,推动形成崇德向善之风、勤俭节约之风、勤劳致富之风、文明健康之风;成立腰鼓队、篮球队、广场舞蹈队、舞龙队等8支文娱活动队伍,围绕红色故事、乡愁文化、农耕文化等开展活动表演。
柳掩白墙美如画,风拂绿野醉似歌。花茂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彭龙芬说,未来将继续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让群众的腰包更鼓、笑容更灿烂。(经济日报记者 翟天雪 吴秉泽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