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社会广角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戒烟、抗抑郁、防痴呆……日媒称手机APP或能治病

2019年10月20日 07:46   来源:参考消息网   

  戒烟、抗抑郁、防痴呆 日媒称手机APP或能治病

  参考消息网10月20日报道 日媒称,人类开始进行科学性药品研发至今已过百年,如今,用数码技术来治疗“心病”的挑战正在进行。

  APP帮助戒烟

  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10月18日报道,日本医疗初创企业CrueApp最早将于2020年发售治疗尼古丁上瘾的智能手机APP。这种被称为行为疗法的戒烟方式作为AI配备于APP内。只要输入想吸烟的程度,AI就能根据患者状态给予建议和鼓励,就像是手机屏幕的另一端有位医生在一样,改变患者与吸烟相关的行为和生活习惯。CrueApp社长佐竹晃太表示,“这种方式可以使患者摆脱对尼古丁的心理依赖”,这是戒烟辅助药很难做到的。

  报道称,和普通药物一样,这款APP也进行了临床试验以检验药效。一般的戒烟门诊半年后的戒烟持续率(未复吸)被认为不到50%,而该APP的试验中则达到了64%。该公司目前正在申请销售许可,力争在2020年春季纳入医疗保险。该APP预计将会成为日本首款“数码药”。

  除了日本外,其他国家也有初创企业推进研发数码药。美国皮尔治疗公司(Pear Therapeutics)用于治疗酒精和药物中毒的APP,已经取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批准。该公司还在研发用于治疗“阿片类药物”中毒的APP。阿片类药物虽然用作癌症治疗的止痛药等,但因为会使人产生幻觉和兴奋感,对其上瘾的情况扩大,美国每年有将近5万人由于此类药物中毒而死亡。销售阿片类药物的美国普渡制药公司(Purdue Pharma)也因此面临集体诉讼。数码药作为能应对社会问题的技术而受到关注。

  通过语言和画面作用于患者大脑

  《日本经济新闻》网站指出,迄今为止的药物多是对“身体”产生作用,而数码药的特点是大多作用于“心理”。数码药打破常识,通过APP用语言和影像对患者身心产生影响。这些语言和影像通过刺激大脑来改变患者的思考方式和生活习惯,也就是说从感官获取的“信息”作为药物发挥作用。

  上瘾、痴呆症和抑郁症等疾病也可以说是大脑的疾病。2000年后,约有30家世界大型制药企业投入了累计超过6000亿美元(1美元约合7.1元人民币)研发治疗药物,但仍没有特效药。以语言和影像作用于大脑的数码药有可能会打破这样的僵局。

  日本的大型制药企业也开始致力于研发数码药。盐野义制药公司将于2019年度在日本进行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多动症)的游戏APP的临床试验。该APP由美国Akili Interactive Labs公司开发,盐野义拥有其在日本销售权。使用该APP就像在平板终端上玩游戏一样,通过避开障碍物、点击屏幕等操作来刺激大脑。

  数码药的优势在于不用摄入体内,不易产生副作用,易于用来治疗儿童和孕妇,而且研发成本较低。CureApp的社长佐竹表示,“保守估计研发费低于以往药品的十分之一”。现在的智能手机拥有能媲美过去的超级计算机的功能,在这个人手一台智能手机的时代,数码药的出现有望翻开人类攻克疾病的新篇章。

  制药也变成信息产业

  报道认为,数码药也将迫使制药企业转变业务模式。盐野义制药高级研究员坂田恒昭认为,今后制药产业“不得不向信息产业转变”。制药产业和IT产业之间的隔阂变窄,新的竞争也将出现。

  日本安斯泰来制药公司正在和万代南梦宫娱乐公司合作开发一款帮助运动的APP。率先研发数码药的初创企业家中有很多都出身于IT行业。安斯泰来制药Rx+事业创成部的金山基浩表示,“正在引进IT产业高效的研发手段和决议机制”。外部刺激逐渐给制药行业带来改变。

  报道还认为,数码药在带来新参与者的同时,对曾处于药品研发中心地位的制药企业来说也是一个扩展业务领域的好机会。比如,存在通过分析患者的说话方式和行为来诊断是否患有痴呆症或脑梗塞的可能性。大日本住友制药社长野村博表示,“希望不仅限于治疗,以最佳形式为包含诊断和预防在内的体系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何欣)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