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社会广角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流失百年 圆明园青铜虎鎣归国 已划拨国家博物馆

2018年12月12日 07:29   来源:北京晨报   

  12月11日,国家文物局向国家博物馆划拨青铜“虎鎣(yíng)”。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出席仪式。雒树刚为青铜“虎鎣”揭幕,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与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黄振春交接划拨文物清册。至此,流失海外百余年的圆明园青铜“虎鎣”终于重回祖国的怀抱。

  “虎鎣”为圆明园被掠夺文物

  据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青铜“虎鎣”为西周晚期文物,顶盖内铸有“自作供鎣”铭文。因其精美独特的造型、罕见的虎形装饰而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相关资料显示,青铜“虎鎣”原为清宫皇室旧藏,1860年被英国军官哈利·埃文斯从圆明园劫掠获得,此后一直由其家族收藏。今年3月,国家文物局在得知青铜“虎鎣”即将在英国拍卖的相关消息后,立即开展协商谈判等多方面工作,推动青铜“虎鎣”返还工作。

  4月底,青铜“虎鎣”境外买家表示愿将文物捐赠给国家文物局,在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和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的高度重视下,国家文物局会同中国驻英国使馆和国家博物馆,稳妥有序地开展青铜“虎鎣”的鉴定接收等各项工作。9月,国家文物局代表团在刘晓明大使的见证下,于中国驻英国使馆成功举办青铜“虎鎣”捐赠接收仪式。11月23日,青铜“虎鎣”安全抵达北京。

  今年4月开展追索工作

  据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介绍,今年4月,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对“虎鎣”进行拍卖,国家文物局立即开展对“虎鎣”的追索工作。9月和11月,受国家文物局委托,国家博物馆先后两次派出专家团队赴英对“虎鎣”进行鉴定并安全顺利地将其运回国博。

  经过专家研究鉴定,诞生于西周晚期的青铜“虎鎣”,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弥足珍贵。

  王春法透露,“虎鎣”入藏后,将会妥善保管,深入研究,做好展陈工作,使其发挥更大作用。近年来,先后有商代子龙鼎,北宋木雕观音造像,圆明园流失鼠首、兔首铜像等一批重要文物被划拨给国家博物馆收藏。这些精美绝伦的珍贵文物在国家博物馆“活起来”,在“古代中国”“复兴之路”基本陈列,与国人零距离“对话”。

  近4000件套流失文物回归

  北京晨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国家文物局不断探索促成流失文物回归的多种途径,逐步建立综合使用外交斡旋、协商谈判、执法合作、司法诉讼等方式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模式,成功促成了30余批次近4000件套流失文物回归祖国,其中圆明园鼠首兔首、秦公晋侯青铜器、大堡子山金饰片等重要文物已先后入藏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等,为宣传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原则理念、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挥作用。

  北京晨报记者 王岐丰

(责任编辑:孙丹)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