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记者探访:杭州“乞讨奶奶”家有五层楼,还有存款超十万

2018年10月29日 08:08   来源:钱江晚报   记者 陈锴凯 陈伟利

  本报记者探访“乞讨奶奶”的家人,与老人的儿子面对面

  家有五层楼,还有存款超十万

  闲不住,劝不住——你有这样的妈,会怎么办

  前天,杭州火车东站的“乞讨奶奶”刷爆朋友圈。

  79岁“乞讨奶奶”扎营东站候车通道,车站用广播循环播放“老大妈家里条件优越,请大家不要受骗上当……”

  “乞讨奶奶”的儿子在电话中确认:家里衣食无忧,自己也没有不管老母亲,但她就是不听。

  昨天,钱报记者来到了“乞讨奶奶”的家。

  探访:

  老人家有临街五层楼

  “乞讨奶奶”的家在杭州余杭乔司街道。一幢红色5层楼别墅临街而建,紧邻热闹街区,一楼的房子都租给了外地人开商铺。钱报记者数了一下,约有10来间店铺出租,都是生活便利店,有彩票店、面馆、手机店、小吃店……大一点的铺面,一年可收租金5万元。

  “乞讨奶奶”和她儿子一家住在二楼以上,每一层三个开间。二楼大门口,两个红灯笼高高挂起,透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从外面看,仅空调就装了10多个。“乞讨奶奶”住在二楼。

  早上10点多,迎面走来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右手腋下夹着一个折叠小板凳,左手绑着纱布,斜挎一个黑包。钱报记者仔细一看,没错,她就是“乞讨奶奶”,与前一天一模一样的装束。难道她又出去乞讨了?

  过了一会儿,一位中年男子打开二楼的铁门。他就是“乞讨奶奶”的儿子张明(化名),个子瘦高,黑色卫衣外套一件黑皮衣,看上去虽有点年纪,但穿着很洋气。

  看到记者到访,他有些懊恼有些无奈。“一早接了很多记者电话,我没有别的办法。早上,我把照片都给我妈看了,我说你不要面子,我们要面子的。可她跟我说,‘为什么别人可以,我不可以,为什么偏要管我一个人’?”

  张明说:“刚刚,我发现她人又不见了。打她电话不让她去,所以她回家了。你看,我们家什么都不缺,我要她几个钱干吗?一年的租金收入几十万,儿子还有个厂,不愁吃不愁穿。她住在我家二楼,我每餐饭烧好菜给她端去,酒给她倒好,可她就是闲不住,就是要出去。”

  奶奶:

  赚钱是为以后请保姆

  张明说,妈妈对东站非常熟悉,“我是嵊州人,二三十年前来杭州工作。我爸妈也是那个时候一起来到杭州,跟我哥哥嫂子一家租住在原火车东站附近,一起在东站做点小生意。一开始,我们卖地图。后来,手机导航出来了,他们改卖雨伞。我也在杭州成了家。”

  “几年前,火车东站拆迁改造。我想我家房子还多的,就让爸妈住到我家来,没想到变成这样。”张明说,“她闲不住,每天上午10点就要出门。她在家门口坐公交车到乔司地铁站,然后坐上地铁想去哪就去哪,火车东站、九堡客运中心都去。她告诉我说是卖地图,可有人说她乞讨。”

  张明问妈妈,你不愁吃不愁穿,为什么要出去赚钱?

  “乞讨奶奶”回答:“我以后年纪大了要请保姆的。”

  张明哭笑不得:“她以为自己年纪还不大,明年就80岁了。要说银行里的钱,她比这里很多人都多。”

  钱报记者问,“她银行里存了10多万吗?”

  张明回答:“何止。”

  儿子:

  想送她回老家,但放心不下二老

  钱报报道见报后,有人说,老奶奶这样做是不是缺少陪伴缺少关爱?张明对此予以了否认。

  张明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好几年,不过他也说:“我跟她坐在一起,不到5分钟就可能吵架。她跟谁都吵架,去菜场买菜也能吵架,前一天买了菜,第二天就去说老板昨天的菜不好。你说这怎么办?”正说着,张明接到了妈妈的电话。钱报记者听到张明依然亲切地喊“妈”。

  张明也曾想过把妈妈送回老家,但他放心不下两个老人,尤其是86岁的爸爸已行动不便,回到老家万一有个病痛谁来照料。在杭州,老人家有个毛病,他开着车就送去医院了。比如这几天妈妈手骨折,他开着车跑来跑去带她看病,“她是我妈呀!”张明说。

  小吃店的老板娘知道老太太,“她早出晚归,进出门碰见会打招呼。她有时要管我们,让我把地扫扫干净,我都听她的。”

  另一个租客说,平时很少见到老太太,就知道她每天早出晚归。“偶尔在路上遇见她,她会逗逗我儿子,说的是嵊州话,听不懂。老太太的儿子人很好的,经常会下来买包烟,跟我们聊聊天。”

  和记者聊到最后,张明说:“我怎么劝她都不听。这样的妈给你,你怎么办?”

  “乞讨奶奶”到底缺啥

  常年在杭州火车东站乞讨的一位老太太火了。平日里,这位79岁老太太扎营东站候车通道,衣着朴素,有时右手缠着纱布,坐在小板凳上向过往旅客乞讨。一直以来,总有旅客看她可怜,少则几元多则几十上百元地掏钱,一天下来也有不少收入。

  但是,东站广播里却循环播送一则提示:该老大妈家庭生活条件优越,请大家不要上当受骗……这则广播视频近日在网上刷屏,引发了网友热议,不少网友为东站管委会点赞。原来,这位“乞讨奶奶”家庭条件确实很好,儿子名下有工厂、商铺、出租房,老人吃穿不愁,儿子也挺孝顺,“每天都把菜送到面前,把酒给她倒上”。老太太在东站乞讨,不仅让管委会为难,连远在嵊州老家的村干部、派出所所长,都来劝说过,可是谁也管不了老太太“向往”乞讨的生活,真是拿她没辙。

  东站管委会通过广播“打假”,提醒旅客不要上当,确属无奈。毕竟,老太太这样做,是一种欺骗良善的行为。许多过往旅客都是看她可怜,认为她有难处,这才伸出援手。如果知道老太太家庭条件如此优越,不免会有上当受骗的感觉。从这点来讲,东站管委会尽到了自己的职责,无可厚非。老太太的家属大概也会觉得委屈,他们自然是不想看到老太太这样四处招摇,卖惨骗财。人都是好面子的,家里出了这么个老人,谁脸上也会觉得无光。

  只是,谴责老太太招摇撞骗,道理上虽然说得过去,仍觉得这没有抓住问题的痛点。这背后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为什么老太太吃穿不愁,还要做下这样不体面的事情?这就很难用缺钱等字眼来解释了。当然,老太太的例子比较特殊,不太可能是普遍现象,但她的内心世界里究竟在想什么,却并非难以还原。说老太太贪便宜,甚至说是贪心,这没有异议,但她在火车站扮演“乞讨奶奶”却也不是没有痕迹可寻。

  实际上,她最早是在东站兜售报纸,碰到有什么促销活动,就前去蹭点免费的东西,只是卖报纸属违法经营,所以她索性伸手乞讨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太太可能更在意的是给自己找点事情做做,而不光是为了赚钱。这和以前在杭州庆春路娃哈哈美食城下面卖鞋垫的90岁老奶奶非常相似。“鞋垫奶奶”是退休工人,有退休金,家里条件也过得去,只是“闲不住”,这才出来卖鞋垫。

  那么,进一步要问的是,为什么“乞讨奶奶”“鞋垫奶奶”都这么“闲不住”呢?在我看来,她们其实不是在卖惨,而是诉说着一种孤独。这背后,是许多老人所面对的共同处境。现如今,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多数老人并不缺衣少食,家里条件好的另说,哪怕条件不好的,也都有一定的社会保障。但这也只是满足了老人的物质需求,而难以触及老人们的内心世界,给他们精神上的抚慰。

  许多老人的子女或许觉得,只要给老人吃好穿好就是尽孝,其实老人更需要子女的陪伴与安慰。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老人只要体力尚可,都会选择做点什么,而不愿意坐在家里由人伺候。“乞讨奶奶”不过是一种极端表现,而像“鞋垫奶奶”这样“闲不住”的老人则不少见。

  这里不是为“乞讨奶奶”辩护,她的行为已经构成一种欺骗;同时,这里也不是在责备她的家人,毕竟这事情落在谁头上都是为难事,这里想提醒的是,只有真正走进老人的内心世界,了解和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才能更好地让老人们安度晚年,而不是通过其他途径排遣孤独。这也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关注和关心的话题。

  (本报评论员 魏英杰)

(责任编辑:单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