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社会广角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央视记者长春打车被宰 官方:吊销宰客司机执照

2018年10月14日 07:17   来源:新文化报   王跃

  原标题:央视记者从龙嘉机场打车到雪立方被收取340元钱! 行管部门火速调查

  “从龙嘉机场打车到吉林省速滑馆附近,竟然打出189元的出租车票,而且上车时间还都对得上,关键是,司机师傅趁我和他理论,脑子根本不在钱和手上的时候,找我要了两次200元拿走了,进到酒店一看钱包才发现不对,想回头去找,票根上根本没有电话……”10月11日22时46分,网友“徐莉小猪Lily”在微博上爆料,自己从北京到长春出差,结果遭遇了出租车司机索要高价,更可气的还是二次收费,该博主曝光自己的经历同时,还晒出了出租车发票,该发票上显示她乘坐的出租车车号为吉AY5256,总共行驶了60.7公里,每公里3元钱,共计收取189元。

  央视女记者打车“被黑”

  发微博求助

  10月12日当天,新文化报·ZAKER吉林记者联系上了该网友。据了解,该网友是央视体育频道记者徐莉,根据其微博认证,徐莉记者是CCTV5速度滑冰、帆船帆板专项记者,据其介绍,自己乘坐出租车被宰的过程,正好发生在其赶往长春采访速滑赛事的途中。

  “我来长春这么多次了,知道机场打车都黑,一般一百二三,我也就给了,但是这次有点儿太过分了,他跟我说可能是他的表坏了,所以最后讲价到140元,我就同意了,我下车前还好心提醒他赶紧去修表,别耽误生意。”徐记者称,没想到自己回到酒店后发现,自己竟然先后两次付给对方200元钱,最终共付给了对方340元钱。

  据徐记者介绍,11日23时许,自己发布完微博后实在气不过,就主动拨打了出租车投诉举报中心的电话,将自己的遭遇反馈给了行管部门。

  “今天上午,长春市地方道路运输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已经来做了笔录,下午来告诉我调查的情况,并返还了我昨天的车费,现在去处理。”12日下午,徐记者表示没想到的是行管部门能够如此快速地介入事件调查,并为行管部门的执行力点赞。

  新文化报·ZAKER吉林记者通过地图软件查询发现,从龙嘉机场打车到雪立方,总共约35公里路程,加上高速费,全部费用也不会超过80元,因此徐记者显然遭遇了出租车宰客事件。

  行管部门火速调查

  吊销宰客司机执照

  央视记者在微博曝光此事后,长春市地方道路运输管理局立即展开调查,并于12日21时许发布了《关于央视记者在机场乘坐出租车被索要高价一案的情况说明》。

  该说明中介绍了徐记者遭遇事情的经过:2018年10月11日20时35分,央视记者徐某乘坐飞机到达长春,在机场乘坐出租车前往雪立方。到达目的地后司机使用假发票向徐某索要车费189元,徐某提出异议,后经协商同意支付140元,但徐某忘记之前已给200元,就又给200元,实际支付了340元。23时30分,徐某拔打了投诉举报电话,并在微博上发文。我局于2018年10月12日8点30分接到投诉举报单,随即展开调查。

  我局接到投诉电话并看到网上信息后,意海局长、亦鸣副局长、一鸣局长相继指示,从严从重、快查快处。综合执法五大队立即进行立案调查,经与徐某当面了解事情经过,制作询问笔录,核查出徐某提供的发票有误,吉AY5256号出租车并不是涉事车辆。后经调取相关录像查证,涉事车辆为吉AZ8552号出租车,所属公司为途晏出租汽车有限公司。在公安局公交分局的配合下,找到涉事车辆和涉事驾驶员,经询问,当事司机满某辉承认违法事实。随后,执法人员与徐某取得联系,当面返回车费340元,并将调查情况和拟处理意见向徐某进行反馈,徐某对处理结果表示满意并对执法人员高效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态度表示赞赏。

  该情况说明中详细介绍了该事件的处理结果:

  1.按《吉林省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拟给予涉事司机满某辉吊销从业资格证的行政处罚,五年内不得从事城市公共客运活动。

  2.责令吉AZ8552所属途晏出租公司拿出处理意见,并立即进行整改。

  3.涉事司机满某辉使用假发票的行为移交税务机关进行处理。

(责任编辑:何欣)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