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走过葛镜桥

2018年07月08日 07:21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福泉葛镜桥。 曾 祯摄

  贵州福泉葛镜桥横跨在麻哈江两岸的绝壁之上,为明代京滇古驿道贵州通往湖广的必经之地,建成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

  麻哈江自西向东将福泉市区隔在了北岸,北岸悬崖峭壁,河谷水流湍急,贵州通往湖广的古驿道必经之路因此阻断。旅人到此,乘船渡舟,时常倾覆。明万历年间(1573—1620)在云南做官致仕回乡的葛镜(1550—1619),目睹此状,心有不甘,决心在此建桥,以方便百姓往来交通。但因水急壑深,两岸悬崖峭壁,山势险峻,桥墩无处着力,几次修建都以失败告终。葛镜投入万两银子,且每日监工,风雨无阻,他的所有时间、心力、智慧都倾注在这座桥上。历经三十载寒暑,终于大功告成。葛镜却因为日夜操劳、心力交瘁,在桥建成后的第二年就与世长辞。

  葛镜桥的选址、设计、技术、建造之奇妙,工艺之精湛,用料之考究,直到今天仍然令人叹为观止。

  1941年,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组织国立唐山交通大学学生,利用现代力学原理对该桥进行测算,得出“各孔静重和对称活载,10吨重型汽车也可安全通过”的结论,评价其为“中国古代名桥之一”,并收录于《中国桥梁技术史》专著之中。在他的另一专著中提到:“十六世纪贵州平越(今福泉)葛镜,历时三十年建成了葛镜桥,不但悉罄家资,在经济上独立成桥,同时三毁三建,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完成了桥的技术上的改革。”茅以升赞葛镜桥为“工程艰巨,雄伟壮观,为西南桥梁之冠”。从此便有“北有赵州桥、南有葛镜桥”一说。

  当我驻步葛镜桥上,近望远眺,看到北岸的悬崖峭壁和桥下的石块和桥墩,不由感慨自然的浩荡和人的渺小。随即又联想到如此奇妙的桥梁,如此奇妙的构思,都是人的智慧,又惊叹人的伟大。

  渺小,是懂得敬畏自然,知道自然规律不可违背。所以,葛镜建桥,顺水势,避急流。伟大,则表现在人有想法,肯思考,知道顺应自然,遵循规律;能发明工具,从而延展了人的能力边界;人可以成为团队,能合作,从而完成了其他生物所达不到的境界和高度,成为地球生物链的最高端;人还可以忘我,为了造福民众,愿意舍弃一些自身的利益。

  葛镜修桥这件事,被人世代推崇,体现了葛镜心系民众、造福一方的情怀。与其他先贤如苏东坡等疏浚西湖,后人以苏堤纪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葛镜建桥,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倾尽家财。葛镜建桥过程耗时30年时间,三毁三建,期间困难之大,难以言表。而他永不放弃、百折不挠、矢志不渝、锲而不舍、屡战屡败,最终取得成功。

  葛镜建桥的意义还在于,体现出了探索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巧夺天工的智慧。葛镜桥的选址、设计、工艺、技术、用料、施工方面的匠心独运,建桥过程中体现出的责任心、精雕细琢、追求质量和不朽,为后世楷模。

  葛镜不仅把建桥当成一件事情,更把其当成毕生追求的事业,三十年如一日,每天亲自到现场监工,而且在追求事业成功、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的乐趣和成就感。一个人短期坚持一件事可以只靠兴趣,长期坚持做一件事必须靠意志、靠成就感作为动力和源泉。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无私奉献、百折不挠、不断探索和精雕细琢。葛镜建桥,功在当时,又利在千秋,为改善当时云贵地区崇山峻岭之间的交通不便,从而惠及民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无独葛镜,和他一样能够流芳百世的人物,都具有造福百姓的意愿和探索创新的智慧和能力。这也是今天的我们应当传承的品质。(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郝旭光)

(责任编辑:秦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