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与对策

2025-04-28 14:1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张雪)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科教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与对策

2025年04月28日 14:15   来源:中国经济网   

  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发挥好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功能。”为进一步深化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日前,高校拔尖人才培养面临着囿于传统教育思维之困、培养模式固化等现实困境。新时代征程,必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之路,健全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一、目前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一)传统教育方式致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分离

  在知识经济和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传统教育方式与社会经济需求的沟通不足,尤其表现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与实际应用需求脱节。这一现象不仅阻碍了拔尖创新人才价值的全面发挥,也对社会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的提升形成了制约。一方面,传统教育多以学科知识为核心,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能力培养。这种以单向传授为主、互动式、问题导向式为辅的传统教育方式培养出的学生虽然理论功底扎实,但实践能力相对薄弱,难以快速适应技术革命和行业变化的步伐,导致供需错位。另一方面,传统教育的学科壁垒深厚,缺乏跨学科思维训练。创新往往源于跨学科的思维碰撞,而传统教育强调学科界限,导致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性被抑制,渐渐失去了探索精神和突破能力。这种培养方式与产业升级方向相悖离,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跨学科、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并进一步加剧了“育”“用”分离的问题,产生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滞后效应”。

  (二)碎片化模式导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博弈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各项培养举措、资源以及环节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呈现出分散、割裂的状态。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呈现明显的路径依赖性,包括培养模式碎片化的锁定,这导致人才培养成效平而不尖,自主培养模式特色不明显等问题。

  培养质量方面,在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上存在教育过程中学习内容碎片化、学习过程同质化、思维培养浅表化、学习评价单一化等问题。初、高中为培养学生进入特招计划,过于注重加速培养、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兴趣挖掘的现象。在培养效率方面,媒介的变化影响并改变了人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结构。以高校思政专业课程为例,授课内容为迎合知识传播媒介而选择形态新颖的技术景观却将知识内容割裂为颗粒,使思想政治教育在话语权威、话语内容、话语导向价值等方面呈现出扁平化。碎片式赋予了知识信息内容传播地简便和高效,却忽略了知识网络体系化构建带来的效率整体降低。整体而言,碎片化模式引导下的传统人才培养方案使得质量和效率难以协同。受到评价标准、就业市场、社会需求的多元影响,人才培养方案存在方法静态性、标准单一性、思路常规性等问题,与人才成长的发展阶段化、内容多样化、需求特殊性等现实不匹配。

  (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制度机制低效诱发培养对象窄化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受规于教育体制中的传统,形成了一种保守倾向的惯性。人才评价考核、人才激励、人才成长和师资队伍建设机制等方面表现出成效低下,在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导致培养对象的窄化。一方面。人才选评和激励单一化。在基础教育阶段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重智轻志、重知轻能、重理轻文,而忽视其他方面,具有潜质的个人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可能性被窄化。进入高等教育的前阶,高校招收创新拔尖人才通常主张是优中选优,培养对象被窄化为成绩高或者竞赛突出的学生,且常与理工类对象挂钩。片面培养的弊端在人才选评时凸显,这种“优胜劣汰”的分数竞争淘汰机制,催生学生以绩点先,高校选拔人才和培养人才过程中以分数先的现象。受选拔的影响,在人才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方面形式化导致人才激励动力不足,往往以科研成果和论文发表作为奖励依据,这可能诱发科研热衷于短期热点,而创新人才的培养缺乏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师资培养模式导致人才成长效果欠佳。目前,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以导师制为基本做法。也就说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学术能力就代表着培养人才的成长路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向就是导师的研究方向,缺乏跨领域成长的机会。导师对于学业成绩突出、科研能力强的学生更加青睐,容易形成学术主导的单一轨道。另外,导师缺乏实践经验,对于学生就业缺乏督导落实而流于形式,从而限制了师资作为人才培养关键作用的发挥。

  二、健全高校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发展现代化新理念,强化、突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导向

  为了有效应对经济转型、技术革命和社会变革的挑战,发展现代化教育新理念,强化需求导向,成为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路径。这要求在高校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中动态调整教育目标、内容和模式,满足科技创新对高端人才的迫切需求,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能源等前沿领域。首先是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转变。高校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应更为注重学生知识的应用和能力的生成,及时在课程中引入前沿技术和应用案例,提高教育的前瞻性和适应性,让学生具备持续创新的动力和适应多变环境的韧性。其次是教育体系与产业发展要形成闭环反馈机制。通过校企合作、联合研发项目、实习实践平台等形式,邀请行业专家担任课程导师或设计针对性实训项目,对具有学术潜力的学生提供科研型支持计划,对具有实践潜力的学生加强项目导向的训练,切实缩短人才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匹配时间,提高创新效率。

  (二)协同推动融合教育,遵循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培育多维能力

  融合教育通过构建一个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教育生态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使学生能接触到跨学科知识。同时衔接各教育阶段,确保人才培养的连贯性。首先,跨学科融合为创新思维奠基。在北京邮电大学成立卓越拔尖人才培养领导小组,出台《卓越拔尖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构建理工融合、工工结合、管工交叉、艺工渗透、文工互促的交叉课程体系。这种跨学科的思考模式激发了创新灵感,培养了创新思维,锻炼了创新能力。其次,教育阶段融合保障成长连贯性。融合教育强调各阶段的有机衔接,避免人才培养的断层。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学院通过少年班选拔早慧少年,进入院校后实行本硕贯通培养延长教学时间。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等多维能力的发展,以评价引导融合教育的健康发展。再者,资源融合提供丰富学习体验。融合教育整合学校、家庭、企业和社会机构等多方面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场景。北京市丰台二中教育集团与爱培优教育集团合作创建 “IPU 创新班,打造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体系。通过引入优质教学资源、开设拓展课程等,构建高质量校本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因此,必须协同推动融合教育,遵循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培育多维能力,是时代赋予教育界的重要使命。只有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协同合作,充分发挥融合教育的优势,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

  (三)完善人才育评制度,推进分层分类改革选育潜在拔尖创新人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高质量培养是新时代、新形式和新需求的呼唤。完备的人才育评制度是推进分层分类改革选育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保障。《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要建立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根据不同类型高校功能定位、实际贡献、特色优势,建立资源配置激励机制,引导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其一,实行开放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科学评选长效机制,加强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助力人才成长。高校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提供丰富的非专业领域学习与实践机会,为提升人才学术水平和技能水平培养创设更厚的基础、更宽口径的多资源平台。除此之外,探索多元一体的选拔与培养机制,营造引导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良好环境,不断提高我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效率。其二,强化导师带动,挖掘拔尖创新人才潜力。导师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应当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高学术水平、高行业水平的师资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提。创新师资考核激励机制,为老师们提供支持科研的软件和硬件支撑。高校内部不乏高学术研究水平的教师,但相对缺乏专业化的行业师资,对于人才的岗位指导不足。因此,结合学校特色开设创新课程,邀请行业内高水平的人才兼任导师,提升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就业适配度培养。(张曼,西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