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科教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教师这个职业,不允许有太多任性和偏见

2021年10月24日 08:23   来源:文汇报   格非

  大多数人知道格非,是因为他的文学作品,这位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的获得者,同时也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的长聘教授。身为大学教师,他对如何为师有他自己的见解。在他看来,教师是一个不允许有太多任性和偏见的职业,不仅对人,还包括对学问。教师还是一个必须不断学习、探索从而更新自己知识结构的职业。这些都是一名合格教师的标准。日前,他在华东师范大学的演讲中更是提出,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是每一所师范院校培养学生的基本目标,同时也是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最高要求。

  ■格非

  我于1981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在这个美丽的校园中学习、工作了20年,直至2001年我调到北京教书,迄今也已整整二十年了。我也许可以来简略地谈一谈,我的大学生涯,对我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或者说,与其它著名大学相比,华东师大的办学理念以及对学生的影响有何特殊之处?

  当然,这个问题还可以这样来描述:作为一名中文系的毕业生,母校给了我们怎样的馈赠,赋予我们怎样的使命,对我们寄予了何种期望?在我看来,不论馈赠、使命,还是期望,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简单来说那就是:尽己所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从容、扎实的课程安排和教学训练

  为师范生今后走上讲台提供强大支撑

  为了培养我们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学校为我们的本科教育,提供了完备的课程体系和严谨的学术训练。就拿中文学科来说,我们只有在连续几个学期研读完历代作品选,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直观了解之后,才会被允许学习文学史;只有在对文学史的大致框架和基本脉络相对熟悉的基础上,我们才会系统地去学习古典文论和西方文论。而在整个教学计划当中,语言学、文字学、中文工具书、图书馆情报、教材教法研究一类的基础课程,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另外,还得加上长达一个学期的教育实习。从容、扎实的课程安排和教学训练,为我们本科毕业后即可走上讲台,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必须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和资讯,必须投身到文学批评和学术研究中去。而为了对作家的创作过程有更深的体悟,我们在本科阶段就被鼓励去大胆地进行诗歌、小说、戏剧方面的实践。对写作和文学创作的高度重视,是华东师大中文系的传统和显著特色,并一直保持至今。我本人就是在尝试练笔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走上创作道路的。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专业教师和业余作家,这是因为,从1985年毕业留校至今,我的创作或有停废,但教学工作未曾一日中断。

  理解和尊重每一位学生

  要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为了培养我们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学校教会我们必须理解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叶百丰老师曾经这样教导我们: “要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永远不要当众批评任何一个学生的作文,以免将学生的写作兴趣过早地扼杀掉。”我的导师钱谷融先生也曾严肃地告诫我们: “你要别人平等待你,就请首先平等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凡是你要求学生做到的,就请你自己先做到。”钱先生还多次提醒我们,要敬畏自己的工作。因为你在课堂说的每句话都可能影响到你的学生,而当他们将来站上讲台之后,又会影响更多的人。

  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必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你不想对学生正在读的书一无所知;你不想将某本书推荐给学生,你自己却没有读完;你不想总是处在学生质疑、忍耐乃至厌憎的目光注视下,那就只有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另外,教师这个职业,也不允许你有太多的任性和偏见。比如说,我一开始很不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但作为一名教师,你却不得不严肃地对待他。硬着头皮读了几本他的小说之后,我就渐渐喜欢上了他的作品,如今,我倾向于认为他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现代小说家。

  你也许会说,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是母校对于我们的最低要求。但在我看来,它同时也是最高要求。毕竟孔子并没有专门去撰写《论语》,索绪尔生前也没有去写作和出版《普通语言学教程》。他们只是尽到了一个师者的本分,而根据他们言行和讲课笔记整理而成的著作,却足以垂范后世。

  如果说在四十年前,在我刚刚迈进华东师范大学校门的那段日子里,也曾为自己头上这顶“师范”的帽子略感羞涩,那么到了今天,我为自己就读于这所大学而感到庆幸。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母校给予了我们无私的关爱、保护和耐心,锻造了我们独特的品格和气质——求实创造,为人师表。无论我们毕业后从事何种职业,都会深受这种气质的浸润和感染,由此我们也更加怀念和思念那些教育、呵护、陪伴我们的老师们。

  (作者为清华大学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教授)

(责任编辑:张雪)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碑文描红缅先烈    2021年10月22日
  • ·营养改善计划造福黔北山区学子    2021年10月13日
  • ·“游戏”替考试 好玩又提质    2021年09月2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