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诺贝尔奖的诱导多能干细胞现在能用来治病吗?

2012年10月15日 14:38   来源:中国网   

    10月8日,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英国的约翰·戈登(John B. Gurdon)和日本的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获奖,理由是,“发现成熟细胞可被重编程变为多能性”。

    戈登和山中伸弥获奖的成果可以概括为,他们创造了诱导多能干细胞,为人类生命现象提供了极富想象力的憧憬——人类既可以用诱导多能干细胞治疗疾病,还可能让穿越在生命中得到体现。但是,生命的穿越并非是能让一名中国人回到盛唐,更不是让一个英国人可以回到工业革命时代,而是让生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逆转,甚至让动物或人重活一次。如果真能让人重活一次,“来生不做某某”或“来生再做某某”的愿景就不会只是文学作品的内容和主题,更可能作为一种信念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生命可以逆转首先是戈登发现的。1962年,戈登发现,已经定性定型的细胞(称为细胞的特化)是可以逆转的。在一项经典实验中,戈登用青蛙成熟肠细胞的细胞核替换卵细胞的细胞核。此后,这个改变了的卵细胞发育成为一只正常的蝌蚪。这一实验结果传递给人们的信息是,即便动物或人因衰老而无法产生生殖细胞,甚至两性生殖细胞无法交融,也可以通过获取特化的成体细胞,如肠细胞、皮肤细胞等来重新孕育生命,实际上就是生命的逆转,或让生命重新活一回,因为定性定型的成熟细胞的DNA仍含有发育成一个生命所需的全部遗传信息。

    40多年后的2006年,山中伸弥重新验证并深化了戈登的发现。山中伸弥的团体利用逆转录病毒载体向小鼠的成体细胞(胚胎成纤维细胞和成体尾巴成纤维细胞)转入四个基因,让这些细胞重新编程,产生了类似小鼠胚胎干细胞的特征,这就是诱导多能干细胞。从理论上讲,诱导多能干细胞不仅可以定向生成某种组织和器官,如肝脏,也可能发育为胚胎,重新孕育生命,让小鼠或人重活一次。

    戈登和山中伸弥的发现为人类描绘的是两大蓝图,一是用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治疗疾病,尤是难以治愈的罕见病和重大疾病,二是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发育成胚胎,重新创造生命。而且,他们绘制的这两大蓝图都绕开了人类社会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胚胎和生命。尽管世界各国法律对人的生命的定义有不同,而且未必把人的胚胎都看成是生命,但是国际生物医学领域还是禁止对14天以后的胚胎进行研究,而且对于取自胚胎的干细胞带有深深的禁忌,因为从胚胎获取干细胞后就意味着这个胚胎的毁损与生命的破坏。

    避开胚胎而用普通成体细胞获得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治病也许是戈登和山中伸弥获奖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在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治疗疾病,尤其是严重疾病方面,也出现了令人惊叹的结果。例如,一些研究人员称,他们采用诱导多能干细胞对一只瘫痪的绒猴(美洲产小型长尾猴)进行治疗获得成功。这只绒猴是因为颈部脊椎受损而致高位截瘫,颈部以下四肢失去运动功能,不能正常行走和活动。这个信息对于无数像体操运动员桑兰那样遭遇的人都是巨大的福音。

    然而,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逆转生命的穿越却并不像治疗疾病那么简单。因为,即便采用普通的细胞就能让一个个体生命逆转,能重新活一次,那么,决定权在谁,什么条件才有资格重新活一次等,充斥着更为复杂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实际上也就是能否克隆人的问题。迄今,人类做出的回答是:不!

    之所以说“不”,是因为这样的生命穿越在引发混乱和危机之外,也并非生命意义上完全等同地重活一次。即便用爱因斯坦遗留的普通细胞重新孕育一个爱因斯坦,未必就会类同过去的那个爱因斯坦,因为人生经历、时代变迁和社会环境决定了一个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即便能用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治疗疾病,现在也冒着一个巨大的风险——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安全性。无数的研究也已证明,无论是胚胎干细胞还是诱导多能干细胞,如果用于治疗疾病,可能诱发癌症。因为,这些细胞类似癌症干细胞,或者说这些细胞中潜伏着癌症干细胞,它们进入人体极有可能诱发癌症。这也是应用诱导多能干细胞之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所以,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更多的是奖励研究人员的创新,它给予人类的依然是一种美好的许愿或依然是一种五彩的憧憬,而非现实。不过,这样的憧憬是可以通过人类探索的步步积累而得以逐步成为现实。

 

    更多干细胞新闻请点击此处

(责任编辑:编辑一)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