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二级市场的表现,不仅投资者极为关注,作为公司的管理层也难以置身事外:有人高位屡屡减持,有人会通过增持来呵护股价。终止定增、股价破位大跌的中源协和(600645)的高管则是后者。
两日增持14.6万股
7月12日,中源协和发布公告称,董事长韩月娥、董事曹海峰从二级市场购买公司股票,其中韩月娥以19.7元/股的价格购买76100股,曹海峰以19.66元/股的价格购买50000股,两人合计动用资金248万元。周五,中源协和副总经理何伟“接力”,以19.11-19.14元/股的价格在二级市场上买入20000股,耗资38万元。
高管如此频繁地增持自家股票,市场对此解读为提升市场信心、稳定公司股价。7月10日,中源协和终止增发改由借款收购并增资和泽生物的方案获股东大会通过后,公司股价当日跌停,7月11日更是一度跌至18.65元,创下一年多来股价新低。在众高管的频繁出手下,中源协和股价周五出现反弹,全天大涨4.5%,重新站上20元关口。
不过,有一投资者对高管增持提出质疑:“10日-13日几天中源协和成交量均在1亿元以上,较之前4000万均量放大了2.5倍之多,250多万元如何维得了超亿元的稳?”“增持的主要原因一是提振市场信心,另外也是对未来干细胞再生医学产业的前景抱有信心。”中源协和昨日在回复《大众证券报》的采访函中表示。
“借款”替换“定增”
作为A股唯一一家干细胞题材的上市公司,中源协和对于干细胞业务的依赖也是不言而喻。为此,中源协和进行了自己的扩张——收购和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和泽生物”)。资料显示,和泽生物是中源协和实际控制人旁系亲属控股的企业,该公司以干细胞检测与储存、干细胞科研、干细胞生物制剂的研发为核心,初步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干细胞产业链工程。
然而,收购一波三折。中源协和于2011年3月发布增发预案拟收购和泽生物100%股权;随后该计划被新的方案所代替,2012年1月30日中源协和决定以自有资金4692万元收购和泽生物51%的股权;同时准备通过定增收购其余49%的股权。7月10日,中源协和决定终止上述定增,改为通过向控股股东德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借款不超过4.8亿元完成股权收购事项。
“定增改借款,增加的财务费用压力却不可忽视。”一市场人士分析。按照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4.8亿元的负债增加财务费用约3000万元左右,而中源协和2011年净利润仅为2340万元。中源协和对此表示:“向大股东借款目前只是一个额度,但财务费用发生是按实际借款计算的,不是按全部额度计算,所以对公司不会造成经营压力。”
干细胞审批存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市场人士认为,中源协和大跌实际上包含了市场对干细胞行业政策风险的担忧。2011年12月16日,为了规范干细胞临床研究和应用行为,卫生部和国家药监局决定联合开展为期一年的干细胞临床研究和应用规范整顿工作,同时在2012年7月1日之前,停止所有的新项目申报。
在7月9日召开的发布会上,卫生部发言人表示:“7月1日以后对干细胞的临床研究并不是完全放开,没有经过批准的机构已经停止,已经通过批准的正在进行重新认证,认证非常严格。”加之卫生部2011年发布《关于加强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不得跨地区、跨范围采集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等,国内干细胞产业面临着政策层面严峻的冲击。“干细胞行业有着广阔的前景,但各方面面临的风险仍不容忽视。”上述人士说。
“目前市场良莠不齐,规范整顿对中源协和来说应该是利好。”对于上述人士观点,中源协和持不同看法。
对此,《大众证券报》将继续关注。
更多干细胞相关新闻请点击此处
(责任编辑:编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