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提“供给侧”改革对国企改革的指导意义

2015年11月24日 07:2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近期,“供给侧改革”成为中国经济热词,中央领导9天内4次提及,学界大腕从各个角度纷纷进行解析。相较于需求侧,供给侧管理可算是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新思路”,其影响的领域和范围再一次受到广泛关注。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在中国经济网发表文章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国企改革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当前,针对国有企业,要在几个方面进行供给侧改革:以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国企改革的重要手段,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实施国企股权多元化和国有股减持工作;国资监管部门以“管资本、管股权”为主,不再干预企业经营行为;完善企业公司治理,形成具有自生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的公司治理结构;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改革,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等。全文如下:

  国企改革顶层设计贯穿新供给经济学思想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思想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结果,反映在经济增长模型方面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反映在市场方面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此前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便为“供给侧”的改革做了充分的准备与动员。

  这次强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宽泛意义上的“管理”被“结构性改革”取代,指向非常鲜明。国有企业改革是“供给侧改革”的主体。《意见》贯穿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战略部署。国有企业推进按照市场原则实施产权多元化、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对管理人员实施市场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各种束缚等改革措施,将使国有企业迎来巨大发展机遇。从现代经济学和现代国家治理角度看,《意见》所体现出来的核心思想是“放松管制、对内搞活、加强监管、转型升级”等典型的供给侧管理思维,势必将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

  新供给经济周期与国企“三个一批”高度吻合 

  怎样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供给经济周期与国企“三个一批”改革十分吻合。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最突出矛盾,不是总量矛盾,而是结构问题,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恰逢其时。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明确提出,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要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显然,中央决策坚持问题导向,从生产供给端入手,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中国进入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国家后,需求增长出现新升级,产业结构要跟上来,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要加快发展,而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要加快出清,这样才能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从供给端和供给结构变化出发,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是供给侧结构调整的四个层次,恰恰也是国企改革中“三个一批”的任务。

  第一阶段,新供给形成阶段:当新供给随着技术进步孕育产生,社会旧有供给和需求结构仍在延续,经济处在新周期的导入期,经济潜在增长率开始回升。这正是企业创新阶段,与国企改革《意见》中的“创新一批”相对应。

  第二阶段,供给扩张阶段:当新供给内容被社会普遍接受,新的需求被新供给开发创造出来,新供给与新需求形成良性促进,经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经济增速不断提高。这正是企业发展阶段,与国企改革《意见》中的“发展一批”相对应。

  第三阶段,供给成熟阶段:该阶段的生产技术进一步普及,社会资源纷纷涌向新供给领域,则供给数量迅猛增加,而需求逐步趋稳,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能力降低,但供给仍然维持惯性增长,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开始降低,经济增速回落。这正是企业兼并阶段,与国企改革《意见》中的“重组一批”相对应。

  第四阶段,供给老化阶段:过剩供给短期难以消化,过剩产业资本沉淀不能退出;老化供给不能创造新的需求,造成总需求持续下降;新的供给力量尚未产生,经济整体将陷入萧条期。这正是企业清理退出阶段,与国企改革《意见》中的“清理退出一批”相对应。

  国企改革《指导意见》中的“三个一批”,实际上是“四个一批”,因为创新发展一批,包含了创新与发展两个层次。如果一个经济体中大部分行业处于新供给形成和供给扩张阶段,这个经济就会充满活力,其经济增长速度就会提高,整体运行趋势是向上的;反之,如果一个经济体的较多行业处于供给成熟和供给老化阶段,这个经济体的活力就会下降,其经济增长速度就会降低,整体运行趋势就会向下。

  国企“三架发动机”是“供给侧”改革强大动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动力在于企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上是政府宏观调控,培育企业这一供给主体。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供给侧改革”的目的,而制度性改革能否突破束缚,决定着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空间,也由此决定着“供给侧改革”的成效。

  从供给侧管理的角度,企业提高生产能力可以从三方面努力,堪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架发动机”,是“供给侧改革”的强大动力:

  第一架发动机:是在制度因素方面,政府与国企实施市场化改革。在新的时期以全面改革为核心,来促进供给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以此生成经济社会升级版所需的有效供给环境条件,解除供给约束,推动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充分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这是续接和有效增强经济增长动力的“关键一招”,也是从要素投入、粗放增长转向供给升级、集约增长,引领市场潮流而创造需求,得以实质性联通“脱胎换骨、凤凰涅槃”式结构调整的主要着力点。

  通过简政放权,把原来政府掌握的权力放给市场、放给企业,让市场活起来,让企业愿意去生产(增加供应)。这种宏观调控着力激活微观活力,在减税、金融改革等方面,努力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这有利于提高企业发展能力,增加有效供给。这种供、求两侧相结合的调控方式,是符合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的正确选择。

  如何把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国企改革的重要手段,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实施国企股权多元化和国有股减持工作,如何做到国资监管部门以“管资本、管股权”为主,不再干预企业经营行为,如何破除各个领域、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斩断行政垄断企业与政府之间输送营养的“脐带”,如何完善企业公司治理,形成具有自生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的公司治理结构,如何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如何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改革,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等等。  

  也就是说,结构改革看起来是要提高某些领域的比例,但其实是政府要在这些领域进行体制改革,让准入更加便利,让更多社会资本能参与投资,甚至主导投资,而且政府要确保民间资本在这些领域的投资能有合理回报。这是国有体制改革的根深目的。

  第二架发动机:是在产业因素方面,调整供给结构。供给侧结构改革,最终还是要落到结构改革上。而结构是和总量相对应的,所谓结构,是指比例,结构改革最原始的意义就是通过比例的调整,实现改善效率的目的。与“供给”紧密相连的一个词是“经济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存在着十分突出的结构性问题,由不平衡向较平衡状态作调整以及由被动的高代价平衡向积极主动较低代价的平衡作调整,势在必行,而且变不均衡为均衡的过程,也是释放潜力、激发活力、合成动力、打造“升级版”的过程,客观上需要特别发挥供给侧管理的结构调整作用,即力求在短板上增加有效供给。从本质上说,调结构不属于一个经济增长问题,但从政策手段上看,这也属于供给侧管理的一种方式。

  第三架发动机:是在产品上提高供给质量,实现“供需匹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重要的就是提高供给质量,让中国的供给能力能适应领先的需求结构的变化。如果不能将各方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结合起来,不能从供给侧去激活新需求,很多人还是会到德国去背回一个烧饭锅具,还是会跑到国外商店里买下一个价值不菲的包包。这样一来,中国经济又怎么可能有效化解产能过剩问题,经济结构又怎么可能得到优化重组呢?

  总体来看,尽管“供给侧改革”意味着经济宏调着力点可能发生变化,但不是改革总体思路的调整,而是一系列改革更具象、更明确的表达。这表明,一系列相关改革将获得更具象、更明确的操作路径,并带动国企改革红利更快释放,“供给侧改革”将会成为国企改革与发展的主轴。

  (作者李锦系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责任编辑:马常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