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结构调整:释放社会活力 构筑经济发展新动力

2014年08月22日 07:2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法孝直

  

    “我们认识到,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的长远发展问题,必须坚定推动结构改革,宁可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远近兼顾、深谋远虑,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是不会长久的。”

  ——2013年9月5日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发言时强调

  解读:推动结构调整 宁可降速也要改革

  近几年来,经济增速的放缓一直是一些外资机构唱空中国的主要理由。对于这一担心,习总书记的态度很明确,维持更高的增长率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如果中国继续以往的发展方式,会有更高的增长率。但中国坚定不移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宁可主动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也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长远发展问题。

  宁可降速也要改革的思路所对应的是刺激偏好的下降。习总书记明确表示,单纯依靠刺激政策和政府对经济大规模直接干预的增长,只治标、不治本,而建立在大量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基础上的增长则更难以持久。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避免单纯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

  这意味着“四万亿”将很难再度出现,中国高层更偏向于通过改革为中国经济创造更长期的增长动力。一个经济运行更稳定、增长质量更高、增长前景更可持续的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是长期利好的。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正在进行深刻的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这就要不断爬坡过坎、攻坚克难。这必然伴随调整的阵痛、成长的烦恼,但这些都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2013年10月7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演讲时强调

  解读:加快转型升级 寻找中国经济新动力

  对于处在发展关键期的中国来说,除了做好“稳”字文章,还要做好“进”字文章,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国际竞争历来就是时间和速度的竞争,谁动作快,谁就能抢占先机,掌控制高点和主动权;谁动作慢,谁就会丢失机会,被别人甩在后边。

  稳中求进,进是目的。经济下行时,短期刺激政策固然能把经济增速推高,但权衡利弊,只有坚持调结构、促改革,才能真正解决困扰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

  面对未来,要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番话,道出了破解难题的关键。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

  ——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解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释放市场和社会的活力

  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世情,与我国迫切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国情正在形成历史性交汇,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其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是要靠科技力量。

  国家富强靠自主创新,靠技术,靠人才,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为紧迫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要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作用,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把市场和社会的创新活力充分释放出来。

  从实践角度来说,要优先支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科技领域,重点突破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强新兴前沿交叉领域部署;高新区要把“高”和“新”两篇文章做实做好;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并驾齐驱、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创新活力、创新实力;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少集中在经济领域,经济体制改革任务远远没有完成,经济体制改革的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

  ——2013年12月31日《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 

  解读:坚持经济改革 一子落而满盘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回顾3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正是因为我们始终咬定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才得以不断推进改革事业。从现实国情来看,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GDP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0%左右,这清楚表明了发展仍是破解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经济体制改革任重道远。

  广大群众关切的教育、医疗、住房、环境等问题,寻根问底,大都与经济体制不完善、转型发展不到位密切相关。改革的主战场和关键点,依然集中在经济领域。一子落而满盘活,经济体制是社会各种体制的“连接点”和基础。只有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才能传导改革正能量,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向深化改革要动力,首先就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强大牵引力。

  牵一发而动全身。经济体制改革越是深入推进,就越触及深层次矛盾,越带来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只有亮出行政审批“权力家底”,经济管理“负面清单”才能有的放矢。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主要涉及经济体制改革,但必然会影响到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

  十八大以来,从改革干部考核评价制度清除“唯GDP”发展误区,到简政放权激发创业活力,再到改作风推动消费结构调整,无不说明,唱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需要形成各领域改革协调配套、齐头并进的强大势场,这才有掷地有声的实干行动、精彩纷呈的改革大剧。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仅是资源配置层面的时代创新,更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进程。(中国经济网 法孝直)

  网友热议:

  网友“白明便携博客”:产业升级过程中要处理好吃得好与吃得饱的关系,在淘汰低端过剩产能的同时,更要通过加快产业升级换代而拓展出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网友“晓军”:建国后的前30年,我们主要解决不再挨打的生存问题;后35年,我们再解决生活和发展问题。现在生活与发展合并了,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维护国家发展利益,只有一条路:产业升级。

  网友“刘主饪”:坚持创新驱动。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体系,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在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应用,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态。

  网友“光远”:金融改革是最重要的经济改革。中国经济改革分三步:一是价格改革,二是企业改革,最后最重要的一步是金融改革。

  网友“李波”:科斯晚年关注中国改革,他有两个判断:中国经济改革为现代史上最重要的伟大改革之一,它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学范畴。此中有热切期待,也有对不确定性的担忧。

  相关新闻: 习近平谈改革:冲破思想观念障碍 突破利益固化藩篱      

              习近平“新常态”表述 “新”在哪里?“常”在何处?     

              习近平提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打开“筑梦空间”     

              习近平谈市场经济:市场决定性作用基础上完善宏观调控   

              习近平谈"三农":端牢"饭碗" 推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习近平的“民生观”: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  

                习近平诠释环保与发展:绿水青山就是生产力  

                习近平谈所有制改革:国企民企"合"得来才能"混"得好 

                习近平谈“金砖”:坚持包容合作 做世界经济稳定之锚 

                习近平令京津冀一体化不再“纸上谈兵”

(责任编辑:马常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