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英:一生总扮演收拾残局的角色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叶剑英:一生总扮演收拾残局的角色

2007年06月01日 14:44   来源:北京青年报   
    “我原来是四野的,1951年调到广州军区宣传部,当时称华南军区,叶帅是我们的司令员。我到那儿以后,经常写些东西,出席会议做个记录什么的,叶帅对我有点印象。后来写叶帅的传记时,经一位老领导推荐,就把我调来了,一干20多年。”

    叶剑英第一次和自己传记写作组成员见面,表示愿意“配合”,已是1980年12月。他跟写作组谈了写传的宗旨,不要着重个人,要体现党的作用,要留一段可堪资鉴参考的真实历史。

    耗时十余年,《叶剑英传略》、《叶剑英传》相继完成。但经历了此番写作,50余次聆听叶帅亲口回溯,使范硕觉得这种面面涉及的整传,反而面面都展不开,远不能反映叶剑英那沧海横流、多姿多彩人生。特别是遭逢“文革”跌宕,叶剑英和周恩来、邓小平等第一代领导人声息相应,挽狂澜于既倒,更少不得一部专著来展示。因此,从《叶剑英传》脱稿那一天起,范硕历尽沧桑,披阅十载,五易其稿,写就了《叶剑英“文革”风云录》。

    不必为尊者讳。叶帅一贯忠实于毛泽东,毛泽东的一些主张,他曾是认真执行的。

    “我这部书的写作,有相当大的难度,牵涉的若干史实,包括重大事件的细节,尚处在探索之中。对于重大疑难问题,只能提出我的一孔之见。”范先生说。

    要真实地再现历史,就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精神。范硕说:“叶帅一贯忠实于毛泽东,毛泽东的一些主张,他曾是认真执行的。对此,《叶剑英‘文革’风云录》给予了如实反映,这里我认为不必为尊者讳。”

    例如,当毛泽东提出撤销派进各大专院校的工作组后,叶剑英接到周恩来关于考虑军事院校撤工作组的信,遂责成进入各军事院校的工作组撤回,这些军事院校随之回复到无政府状态;在1966年10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叶剑英跟着会议的步调,也做了批判刘少奇的发言。

    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在投鼠忌器的背景下,叶剑英以其坚忍和睿智,与林彪、江青的倒行逆施,进行了最顽强的抗争。1967年1月20日在北京京西宾馆开的军委扩大的碰头会上,他第一个震怒拍案,使“文革小组”揪斗军队干部的吵嚷偃旗息鼓;继而又于2月11日在中南海怀仁堂的中央碰头会上,当面斥责康生、陈伯达、张春桥:“你们把党搞乱了,把政府搞乱了,把工厂、农村搞乱了,你们还嫌不够,还一定要把军队搞乱!这样搞,你们想干什么?”陈毅在会后对叶剑英说:“剑公,你真勇敢!”

    正是在叶剑英一拍案、一斥责带动下,才有了2月16日上演的“三副四帅大闹怀仁堂”的一幕。大闹怀仁堂”随即被定性为“二月逆流”。所幸的是5年后,毛泽东承认受了林彪的蒙蔽,“大闹怀仁堂”应该是“二月正流”。

    江青点名批判叶剑英抓军队运动不力,并指责他“走后门”,送子女当兵。毛泽东复信叶剑英:“开后门来的也有好人,从前门来的也有坏人。”

    毛泽东逝世后,为了便于监视,王洪文住到了叶剑英寓所的附近;而叶剑英回以一招金蝉脱壳,悄然搬入9号楼

    范先生说:在“文革”特殊时期的多数情况下,叶剑英与林彪、江青等人的斗争,并不表现为正面冲突,往往采取迂回的巧妙方式。

    中共“十大”后,筹备四届人大、新国务院人事安排提上日程。自觉羽翼丰满的“四人帮”,深感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等一批老干部,是其插手组阁攫取权力的巨大障碍。借着毛泽东同意展开批林彪批孔子的运动,又夹进了一个批“走后门”,把攻击的矛头指向周恩来、叶剑英等一大批党政军领导干部。

(责任编辑: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