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蓝长空如洗,几架先进直升机盘旋而过,身后留下一串串惊雷......
穿越60载的时空隧道,成立于新中国解放前夕的哈尔滨东安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用激情与拼搏,书写了与蓝天共舞的辉煌。昔日在战争废墟上创建的军工企业,从修理航空发动机起步,创造了八个新中国第一,走出了一条自强不息、创新图强的发展之路,而今成为我国航空发动机、直升机减速传动系统的研制生产基地,为我国民族航空工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东安60年的历史,是一部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创业史,也是一部志在超越、激情进取的奋斗史。
1948年,新中国第一代军工战士在哈尔滨南郊这片饱受侵华日军731细菌部队践踏、满目疮痍的废墟上,开始了新中国军事工业的创建工作。他们凭着以苦为乐、战天斗地、大无畏的创业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情怀,使工厂的建设日新月异,迅速壮大,为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之初,东安成为中国首批六大航空企业之一,被列为国家“一五”期间 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东安人的命运从此汇入蓝天,融入航空。
1951年,工厂开始了航空发动机的修理,从1951年到1956年,工厂共修理各种型号的活塞式航空发动机4049台,有力的支援了国防建设;1959年,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工厂仿制成功了用于我国第一代直升机——直五直升机的活塞七发动机;之后,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于1963年,自行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活塞八发动机,它的研制成功结束了中国人不能生产航空发动机的历史,它的研制成功是我国航空发动机由仿制到改型设计的重要标志。而且解决了当时国家空军和海军的很多苏式飞机没有国产替代发动机的难题,挽救了部队的几百架飞机,恢复了我军的战斗力,扬了军威,壮了国威。1965年,贺龙副总理视察东安时,对此给予了高度赞扬。
从1968年起,工厂开始研制涡桨5系列航空发动机,实现了发动机从活塞式向涡轮化的技术转变。短短几年,工厂相继完成了涡桨5甲、涡桨5乙发动机的改型设计工作。1980年,东安研制出了新中国第一台涡桨5甲-Ⅰ发动机;1995年,与美国GE公司联合研制生产了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的涡浆五E型发动机。涡桨五系列航空发动机装备了国产民航支线飞机和运输机,主要用于运七客机、公务机和运输机,是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史上,使用范围广、影响面大的发动机“家族”。
1980年12月31日,新中国第一台DA462型微型汽车发动机在东安人手中诞生,它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拉开了东安军转民二次创业的序幕。为了快速扩大微型汽车发动机的生产规模,在底子薄、资金少的情况下,东安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走出了一条投资少、见效快,挖潜改造,自我滚动发展的路子。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闯过了一个个质量险滩,东安牌DA462型微型汽车发动机被评为中国名牌;年产量由1994年5万台、1995年10万台,到1998年一跃达到15万台,在全国微型汽车发动机产销量排名位居第一;累计总产量在2000年突破了第一个100万台,三年之后,突破了200万台。如今,按照专业化发展的要求,东安微型汽车发动机产业已并入哈飞汽车集团。
伴随着新世纪的铿锵足音,东安迎来了中国航空工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崭新阶段。2000年,公司在制定“十五”规划时,明确了要做强做大航空产业的专业化发展方向。航空传动系统研制生产基地、小型航空发动机研制生产基地和航空传动产品转包生产基地以及模具研制生产基地、燃气轮机研制生产基地和航空机载设备研制生产基地的“三大三小”基地建设正成为东安未来的发展目标。
依托我国直升机减速器传动系统研制生产基地的地位和实力,东安在巩固和发展基地建设的基础上,瞄准世界航空发动机制造的先进技术,凭借雄厚的航空发动机研制设计能力和积累的制造技术,先后研制出了新型航空发动机和为某型机配套的辅助动力装置,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型号产品的研制任务。
目前,东安积累了丰富的研发和制造传动系统经验,掌握了直升机传动系统的研制生产技术。“十五”、“十一五”期间,公司加大投资力度,对直升机的制造能力进行重点的技术改造,引进大批世界一流的数控加工设备、检测计量设备等,改造了精密齿轮加工生产线、镁铝铸造生产线,为东安的发展积蓄了雄厚的力量。
作为中国航空动力的摇篮,东安的发展牵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60年来,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对东安给予亲切的关怀和厚望,许多中央领导多次莅临工厂视察指导。一个个珍贵的历史瞬间,给了东安人以巨大的鼓舞和激励,坚定了东安人献身航空、富国强军的信念。翻开东安的荣誉册,上面记满了一串串闪光的荣耀。“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全国企业文化先进单位”……一块块烫金的奖牌,是党和国家对东安发展成绩的肯定,也是东安儿女,献给公司60华诞的一份厚礼。 (刘晓红 本网记者倪伟龄)
(责任编辑:秦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