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坚:大悟山中走出的抗日名将丨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英雄

2025-06-24 13:47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大悟山不仅是周志坚将军的家乡,也是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这片山水哺育他成长,也锻造他成才。”湖北大悟县档案馆副馆长何烨明说。

1917年,周志坚出生于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原礼山县)周家湾村。1929年参加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周志坚历任纵队参谋长、团长兼政治委员、支队司令员、旅长等职,参加了白兆山、礼南、礼北、浠水等战役战斗。这其中,大悟山反“扫荡”是颇具代表性的一役。

1941年4月,豫鄂挺进纵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师。周志坚任五师下辖第十三旅旅长。作为五师一支英勇善战的战略机动部队,十三旅战斗在武汉外围、平汉路两侧的广大敌后抗日根据地,为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巩固作出了重大贡献。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为强化“后方”,几乎不间断地对豫鄂边区实行“清乡”和“扫荡”,大悟山这个豫鄂边区的抗日指挥中枢始终是敌人“扫荡”的重点区。

1942年初冬,由于汉奸告密,日军了解到十三旅屯兵大悟山整训。为彻底摧毁新四军第五师抗战力量,日军于当年12月16日拂晓,出动1万余兵力向大悟山区实行“铁壁合围”,妄图把五师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一网打尽。

得到消息后,十三旅奉命留下一部分兵力在大小悟山坚持游击战,其余部队掩护五师机关和当地群众数路突围。突围部队多次与敌人遭遇,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十三旅指战员临危不惧,勇猛冲杀,数次冲破敌人包围。17日拂晓前,五师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完全摆脱敌人,胜利突出重围,转到外线作战。随后十三旅指战员内外配合,左右策应,打得日军顾此失彼,焦头烂额,疲于奔命,在两天内便死伤200余人,不得不于17日晚退出大悟山区。18日,在大悟山反“扫荡”中突围出来的五师机关、部队安然无恙地返回原驻地。

1955年周志坚被授予中将军衔,2005年6月9日在武汉逝世,享年89岁。

硝烟散去,老区踏上新程。如今,宝贵的红色资源和文化禀赋,在大悟山干部群众的积极传承和创造中演化成多元业态,正帮助一方百姓奔向美好新生活。目前,大悟县年旅游接待人数达810余万人次,其中红色景点年接待游客超150万人次,全县10余万名群众吃上旅游饭。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张雪)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周志坚:大悟山中走出的抗日名将丨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英雄

2025年06月24日 13:47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大悟山不仅是周志坚将军的家乡,也是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这片山水哺育他成长,也锻造他成才。”湖北大悟县档案馆副馆长何烨明说。

1917年,周志坚出生于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原礼山县)周家湾村。1929年参加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周志坚历任纵队参谋长、团长兼政治委员、支队司令员、旅长等职,参加了白兆山、礼南、礼北、浠水等战役战斗。这其中,大悟山反“扫荡”是颇具代表性的一役。

1941年4月,豫鄂挺进纵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师。周志坚任五师下辖第十三旅旅长。作为五师一支英勇善战的战略机动部队,十三旅战斗在武汉外围、平汉路两侧的广大敌后抗日根据地,为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巩固作出了重大贡献。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为强化“后方”,几乎不间断地对豫鄂边区实行“清乡”和“扫荡”,大悟山这个豫鄂边区的抗日指挥中枢始终是敌人“扫荡”的重点区。

1942年初冬,由于汉奸告密,日军了解到十三旅屯兵大悟山整训。为彻底摧毁新四军第五师抗战力量,日军于当年12月16日拂晓,出动1万余兵力向大悟山区实行“铁壁合围”,妄图把五师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一网打尽。

得到消息后,十三旅奉命留下一部分兵力在大小悟山坚持游击战,其余部队掩护五师机关和当地群众数路突围。突围部队多次与敌人遭遇,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十三旅指战员临危不惧,勇猛冲杀,数次冲破敌人包围。17日拂晓前,五师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完全摆脱敌人,胜利突出重围,转到外线作战。随后十三旅指战员内外配合,左右策应,打得日军顾此失彼,焦头烂额,疲于奔命,在两天内便死伤200余人,不得不于17日晚退出大悟山区。18日,在大悟山反“扫荡”中突围出来的五师机关、部队安然无恙地返回原驻地。

1955年周志坚被授予中将军衔,2005年6月9日在武汉逝世,享年89岁。

硝烟散去,老区踏上新程。如今,宝贵的红色资源和文化禀赋,在大悟山干部群众的积极传承和创造中演化成多元业态,正帮助一方百姓奔向美好新生活。目前,大悟县年旅游接待人数达810余万人次,其中红色景点年接待游客超150万人次,全县10余万名群众吃上旅游饭。

(责任编辑:张雪)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