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超级工厂”是怎样炼成的|活力中国调研行

2025-06-19 11:06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10秒完成车身LOGO安装、50秒实现车身自动化预处理、播着欢快音乐的AGV小车自动运送零部件、全部由“硅基质检员”把关品控……这是6月18日下午,记者在理想汽车工厂看到的场景。当一些传统制造企业还在靠人工配送物料、靠抽检检验质量、靠指示灯报警发现异常状况时,理想汽车工厂已经实现更为高效的全链路数字化管控。

从拣货、配料、焊装到拧紧工序,从最小的螺丝到整个车身,自动化装配和智能化检测保障着汽车生产的每个细节。比如,全流程视觉系统与连山质量预警平台能够对工艺数据进行全程监控,从一颗螺丝的拧紧力矩,到车身LOGO贴装后的位置,都会被以极高的精度要求监督,一旦数据异常就会触发预警,从而保障装配100%一致性与生产质量零缺陷。每天有将近2T数据信息被拍照、识别、上传,车辆制造过程中的每一项数据都会被记录留存。又如,传统车间是“人找货”,而理想工厂的产线已实现“货找人”,当某道工序的零部件快用完时,AGV小车会自动拉着货送来。

这一切,得益于理想汽车自研的一整套智能制造“超级大脑”——Li-Mos系统(理想汽车智能制造操作系统)、连山质量预警平台等。公司北京基地负责人王垒形象地比喻道:自动化赋予工厂机械的躯体,视觉系统和连山质量预警平台为工厂提供了眼睛,Li-Mos系统则构成大脑,整个工厂都被数据和智能驱动。

“未来,智能工厂比拼的不是自动化程度,而是软件搭建和数据利用。”王垒告诉记者。2025年1月,工信部公布了《卓越级智能工厂(第一批)》名单,理想汽车成为全国首批入选企业之一。

放眼整个行业,理想汽车是少有的从成立起就自建整车工厂、自研制造操作系统的企业。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想在回答经济日报记者对此的提问时说:“要想对产品质量安全兜底负责,自己制造是必要条件。由此带来两方面明显好处,一是我们不再需要依赖于个人经验,一旦发生过、被解决的问题将变成整个系统的经验;二是所有问题将变得可溯源,避免出现过的问题再次发生。”

“在我国,各行各业都在受到数字化改造或影响”,李想告诉记者,上一次创业时自己没能实现对线下制造、供应链等环节的改造,希望理想汽车完成这份未尽的梦想,真正助力工业升级。(经济日报记者 原洋 韩秉志)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张雪)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理想汽车“超级工厂”是怎样炼成的|活力中国调研行

2025年06月19日 11:06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10秒完成车身LOGO安装、50秒实现车身自动化预处理、播着欢快音乐的AGV小车自动运送零部件、全部由“硅基质检员”把关品控……这是6月18日下午,记者在理想汽车工厂看到的场景。当一些传统制造企业还在靠人工配送物料、靠抽检检验质量、靠指示灯报警发现异常状况时,理想汽车工厂已经实现更为高效的全链路数字化管控。

从拣货、配料、焊装到拧紧工序,从最小的螺丝到整个车身,自动化装配和智能化检测保障着汽车生产的每个细节。比如,全流程视觉系统与连山质量预警平台能够对工艺数据进行全程监控,从一颗螺丝的拧紧力矩,到车身LOGO贴装后的位置,都会被以极高的精度要求监督,一旦数据异常就会触发预警,从而保障装配100%一致性与生产质量零缺陷。每天有将近2T数据信息被拍照、识别、上传,车辆制造过程中的每一项数据都会被记录留存。又如,传统车间是“人找货”,而理想工厂的产线已实现“货找人”,当某道工序的零部件快用完时,AGV小车会自动拉着货送来。

这一切,得益于理想汽车自研的一整套智能制造“超级大脑”——Li-Mos系统(理想汽车智能制造操作系统)、连山质量预警平台等。公司北京基地负责人王垒形象地比喻道:自动化赋予工厂机械的躯体,视觉系统和连山质量预警平台为工厂提供了眼睛,Li-Mos系统则构成大脑,整个工厂都被数据和智能驱动。

“未来,智能工厂比拼的不是自动化程度,而是软件搭建和数据利用。”王垒告诉记者。2025年1月,工信部公布了《卓越级智能工厂(第一批)》名单,理想汽车成为全国首批入选企业之一。

放眼整个行业,理想汽车是少有的从成立起就自建整车工厂、自研制造操作系统的企业。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想在回答经济日报记者对此的提问时说:“要想对产品质量安全兜底负责,自己制造是必要条件。由此带来两方面明显好处,一是我们不再需要依赖于个人经验,一旦发生过、被解决的问题将变成整个系统的经验;二是所有问题将变得可溯源,避免出现过的问题再次发生。”

“在我国,各行各业都在受到数字化改造或影响”,李想告诉记者,上一次创业时自己没能实现对线下制造、供应链等环节的改造,希望理想汽车完成这份未尽的梦想,真正助力工业升级。(经济日报记者 原洋 韩秉志)

(责任编辑:张雪)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