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须坚守初心合规经营

2025-06-03 06:3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期,消费金融行业的业务投诉量增多。天眼查司法案件信息显示,整个消费金融行业涉诉案件与以往相比有上升趋势,多数案由涉及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催收行为不当。

有不少用户在网上吐槽个别消费金融机构的服务——“才逾期半天,通讯录里的联系人就遭到暴力催收”;“本想通过以旧换新的方式提前换一部新手机,贷后却因过高的收费标准和拖沓的金融服务而闹心”;等等。这些网络留言集中反映出部分用户在使用消费贷后的体验并不称心,说明用户的权益没有被重视,反而正被点滴蚕食。

消费金融公司从设立之初,就明确其定位不吸收存款,主打为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此类非银机构与银行形成“补位”发展,共同构筑我国消费金融多元化体系,满足更多长尾客群的需求。随着消费金融融资和消费信贷供给量的增大,部分消费金融机构把初心抛在脑后,也让自身深陷投诉激增和服务体验恶化的泥潭,制约了持续健康发展。

从整体来看,消费金融行业在提升服务质效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消费金融机构须加强合规经营,坚守金融服务初心。

切实畅通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消保机制反映一家机构对待用户的态度,不能形同虚设,不能遇到消费者投诉就踢皮球、走过场,更不能暴力催收。最新实施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尤其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明确消费金融机构应建立逾期贷款催收管理制度,依法依规督促借款人清偿债务。不得采用暴力、威胁、恐吓、骚扰等不正当手段进行催收,不得对与债务无关的第三人进行催收。这为催收行为画了一条红线,消费金融机构应根据监管办法要求,畅通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把用户投诉的问题前移,而不是用透支信任的做法实施暴力催收。

用户应从自身需求出发,理性看待借贷和还贷。消费者要结合自身收入、消费习惯等,合理规划超前消费行为,要认识到享受信贷服务必须履行还款约定。在实践中,不少头部机构结合用户情况设置灵活还款计划,比如有信用良好的用户贷后遇到困难,无法按时还款,消费金融机构会多举措优化还款方式。

不回避问题才能更好促进消费金融行业发展。消费金融机构要把用户的投诉转化为弥补短板的动力,强化合规经营和风险管理,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勿忘服务初心。

推动消费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只是起点,消费金融机构要持续加强公司治理、开辟利润增长点,以更低的信贷成本更好地满足用户消费信贷需求,为进一步激活消费、增强经济韧性提供持久动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王宝会)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冯虎)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消费金融须坚守初心合规经营

2025年06月03日 06:3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王宝会

近期,消费金融行业的业务投诉量增多。天眼查司法案件信息显示,整个消费金融行业涉诉案件与以往相比有上升趋势,多数案由涉及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催收行为不当。

有不少用户在网上吐槽个别消费金融机构的服务——“才逾期半天,通讯录里的联系人就遭到暴力催收”;“本想通过以旧换新的方式提前换一部新手机,贷后却因过高的收费标准和拖沓的金融服务而闹心”;等等。这些网络留言集中反映出部分用户在使用消费贷后的体验并不称心,说明用户的权益没有被重视,反而正被点滴蚕食。

消费金融公司从设立之初,就明确其定位不吸收存款,主打为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此类非银机构与银行形成“补位”发展,共同构筑我国消费金融多元化体系,满足更多长尾客群的需求。随着消费金融融资和消费信贷供给量的增大,部分消费金融机构把初心抛在脑后,也让自身深陷投诉激增和服务体验恶化的泥潭,制约了持续健康发展。

从整体来看,消费金融行业在提升服务质效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消费金融机构须加强合规经营,坚守金融服务初心。

切实畅通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消保机制反映一家机构对待用户的态度,不能形同虚设,不能遇到消费者投诉就踢皮球、走过场,更不能暴力催收。最新实施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尤其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明确消费金融机构应建立逾期贷款催收管理制度,依法依规督促借款人清偿债务。不得采用暴力、威胁、恐吓、骚扰等不正当手段进行催收,不得对与债务无关的第三人进行催收。这为催收行为画了一条红线,消费金融机构应根据监管办法要求,畅通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把用户投诉的问题前移,而不是用透支信任的做法实施暴力催收。

用户应从自身需求出发,理性看待借贷和还贷。消费者要结合自身收入、消费习惯等,合理规划超前消费行为,要认识到享受信贷服务必须履行还款约定。在实践中,不少头部机构结合用户情况设置灵活还款计划,比如有信用良好的用户贷后遇到困难,无法按时还款,消费金融机构会多举措优化还款方式。

不回避问题才能更好促进消费金融行业发展。消费金融机构要把用户的投诉转化为弥补短板的动力,强化合规经营和风险管理,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勿忘服务初心。

推动消费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只是起点,消费金融机构要持续加强公司治理、开辟利润增长点,以更低的信贷成本更好地满足用户消费信贷需求,为进一步激活消费、增强经济韧性提供持久动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王宝会)

(责任编辑:冯虎)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