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16时7分惊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025-03-04 07:22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天津3月3日电(记者周润健)“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北京时间3月5日16时7分将迎来惊蛰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此时节,春意萌动,小草从土里悄悄钻出,桃花在枝头上恣意绽放,而鸭子们正试着下河戏水……大自然开始从冬日醒来,正要迸发出新活力。

  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民俗学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来华介绍,蛰,“藏也”,意思是各种虫儿在地下冬眠,而此时又是什么惊动了它们呢?春雷。《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说:“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春雷在召唤,各种虫儿睁开惺忪的睡眼,钻出洞穴,感受春光。其实,惊扰虫儿们的并非只是春雷,还有气温的回升。

  惊蛰时节,桃花开始绽放,吐出芳华,宋代诗人汪藻形容说“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桃花不仅是惊蛰的当令花,也是引得百花盛开的花信风,惊蛰过后,百花争艳,姹紫嫣红。

  惊蛰时节,仓庚鸣。“仓庚就是黄鹂,因其美丽的外形和清脆的鸣叫,深受人们喜爱,俨然一位春天的使者。”王来华说。

  对于黄鹂,古代的文人墨客多有描绘。柳宗元说:“倦闻子规朝暮声,不意忽有黄鹂鸣。”杨巍说:“春城何处啭黄鹂,才听忽飞别树枝。”而杜甫的《绝句》堪称绝唱:“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黄鹂的鸣叫与白鹭的身姿,装点出一幅生机盎然和吉祥如意的春日画卷。

  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田野间处处是繁忙景象。农谚有云:“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耕的脚步从南方开始响起,并会很快延伸到北方。”王来华说。

  随着惊蛰的到来,一切都欣欣然张开了眼,大自然开始进入了一个充满灵动的时节。你是不是早已醒来,期盼着投身到满目春景的大自然里?在这充满朝气、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春日里,愿每个人都能向上、向美,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单晓冰)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5日16时7分惊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025年03月04日 07:22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天津3月3日电(记者周润健)“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北京时间3月5日16时7分将迎来惊蛰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此时节,春意萌动,小草从土里悄悄钻出,桃花在枝头上恣意绽放,而鸭子们正试着下河戏水……大自然开始从冬日醒来,正要迸发出新活力。

  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民俗学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来华介绍,蛰,“藏也”,意思是各种虫儿在地下冬眠,而此时又是什么惊动了它们呢?春雷。《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说:“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春雷在召唤,各种虫儿睁开惺忪的睡眼,钻出洞穴,感受春光。其实,惊扰虫儿们的并非只是春雷,还有气温的回升。

  惊蛰时节,桃花开始绽放,吐出芳华,宋代诗人汪藻形容说“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桃花不仅是惊蛰的当令花,也是引得百花盛开的花信风,惊蛰过后,百花争艳,姹紫嫣红。

  惊蛰时节,仓庚鸣。“仓庚就是黄鹂,因其美丽的外形和清脆的鸣叫,深受人们喜爱,俨然一位春天的使者。”王来华说。

  对于黄鹂,古代的文人墨客多有描绘。柳宗元说:“倦闻子规朝暮声,不意忽有黄鹂鸣。”杨巍说:“春城何处啭黄鹂,才听忽飞别树枝。”而杜甫的《绝句》堪称绝唱:“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黄鹂的鸣叫与白鹭的身姿,装点出一幅生机盎然和吉祥如意的春日画卷。

  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田野间处处是繁忙景象。农谚有云:“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耕的脚步从南方开始响起,并会很快延伸到北方。”王来华说。

  随着惊蛰的到来,一切都欣欣然张开了眼,大自然开始进入了一个充满灵动的时节。你是不是早已醒来,期盼着投身到满目春景的大自然里?在这充满朝气、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春日里,愿每个人都能向上、向美,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责任编辑:单晓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