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促消费 多地开启新一轮消费券发放

2024-11-25 06:57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日,随着年末消费旺季的到来,为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提振消费信心,全国各地纷纷启动新一轮消费券发放活动,以实际行动促进消费回暖。业内人士表示,新一轮消费券有望进一步促进国内消费市场发展,同时各类新技术新模式也有望提高消费券使用率,带动消费热度。

  上海11月23日发放“乐品上海”“乐游上海”等多种针对餐饮、住宿、电影、体育等各个领域的分类消费券,包括满300减90、满600减180等不同券面,并采用“先到先得”方式,消费券自发放之日起10日内有效;北京日前宣布继续发放不少于3万张冰雪消费券,充分发挥体育促消费功能,激发冰雪运动产业市场活力;上海、成都、杭州、郑州、武汉、西安等多个城市联合支付宝发放“碰一下”消费券,首轮发放于11月23日周六上午10点开启;新一期2600万元“食在杭州”餐饮专项消费券也在近期发放,可用于买单或购买商家代金券、套餐等商品时支付使用,折扣力度更大,统一为8折。

  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对此表示,发放消费券是一种有效的短期促消费手段。“消费券的发放相当于在短时间内提高了居民的消费能力,激发了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引导他们向特定领域消费,如餐饮和家电等。”他说。

  从以往使用情况来看,消费券对于消费市场确实产生了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根据河南省财政厅数据,10月以来,河南统筹安排财政资金2亿元,在全省范围内分四期发放“金秋”消费券。截至目前,核销率达85%,带动直接消费6.31亿元,杠杆率3.71,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商务部消费促进司负责人也提到,10月份,消费品以旧换新及一揽子增量政策效应加快释放,消费市场增速明显加快。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4万亿元,同比增长4.8%,增速比上月加快1.6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业内人士认为,不少地方新一轮消费券采取了先到先得等新模式,也体现出消费券不断创新的趋势。

  “相比于直接发钱,消费券更直接被用于消费,因为有些人可能会选择将现金存起来或不用于消费。因此,消费券在促进消费方面的效果更为立竿见影。同时,固定时间限额发放消费券的方式,能够激发人们的抢券意愿,进一步提高消费券的使用率和效率。”付一夫表示。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王炬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大力促消费 多地开启新一轮消费券发放

2024年11月25日 06:57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 袁小康

  近日,随着年末消费旺季的到来,为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提振消费信心,全国各地纷纷启动新一轮消费券发放活动,以实际行动促进消费回暖。业内人士表示,新一轮消费券有望进一步促进国内消费市场发展,同时各类新技术新模式也有望提高消费券使用率,带动消费热度。

  上海11月23日发放“乐品上海”“乐游上海”等多种针对餐饮、住宿、电影、体育等各个领域的分类消费券,包括满300减90、满600减180等不同券面,并采用“先到先得”方式,消费券自发放之日起10日内有效;北京日前宣布继续发放不少于3万张冰雪消费券,充分发挥体育促消费功能,激发冰雪运动产业市场活力;上海、成都、杭州、郑州、武汉、西安等多个城市联合支付宝发放“碰一下”消费券,首轮发放于11月23日周六上午10点开启;新一期2600万元“食在杭州”餐饮专项消费券也在近期发放,可用于买单或购买商家代金券、套餐等商品时支付使用,折扣力度更大,统一为8折。

  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对此表示,发放消费券是一种有效的短期促消费手段。“消费券的发放相当于在短时间内提高了居民的消费能力,激发了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引导他们向特定领域消费,如餐饮和家电等。”他说。

  从以往使用情况来看,消费券对于消费市场确实产生了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根据河南省财政厅数据,10月以来,河南统筹安排财政资金2亿元,在全省范围内分四期发放“金秋”消费券。截至目前,核销率达85%,带动直接消费6.31亿元,杠杆率3.71,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商务部消费促进司负责人也提到,10月份,消费品以旧换新及一揽子增量政策效应加快释放,消费市场增速明显加快。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4万亿元,同比增长4.8%,增速比上月加快1.6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业内人士认为,不少地方新一轮消费券采取了先到先得等新模式,也体现出消费券不断创新的趋势。

  “相比于直接发钱,消费券更直接被用于消费,因为有些人可能会选择将现金存起来或不用于消费。因此,消费券在促进消费方面的效果更为立竿见影。同时,固定时间限额发放消费券的方式,能够激发人们的抢券意愿,进一步提高消费券的使用率和效率。”付一夫表示。

(责任编辑:王炬鹏)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