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提升核技术应用产业能级

2024-11-12 06:1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1个部门近日印发《核技术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力争核技术应用产业年直接经济产值达4000亿元。行动方案的出台,打开了核技术应用产业广阔的市场空间。

  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局副局长姚兰介绍,核技术应用产业是现代高新技术产业,涉及核技术在工业、农业、医学等多个行业领域的广泛融合应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核技术应用产业,助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核技术应用产业直接产生经济产值约2400亿元,涉及产业规模约5400亿元,增长速率连续多年保持在15%至20%,已成为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为经济快速增长、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民生福祉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持。

  从技术突破来看,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国家原子能机构系统工程司司长黄明全介绍,我国在支持治疗、重要同位素生产、功率芯片质子辐照等方面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比如,辐照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交联线缆、热缩与发泡材料、各类薄膜改性、轮胎预硫化、医疗器械、食品安全等领域,在恶性肿瘤、心血管病等重大恶性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企业发展来看,中核集团等中央企业已经构建了核技术应用产业完善体系。中核集团党组成员、总会计师王学军介绍,目前,中核集团已具备深厚的基础原料制备、高精尖产品开发、工业、医学与公共安全等多应用场景集成和实施能力,创建了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

  从地方布局来看,各地纷纷根据本地特点加快核技术应用相关产业布局。成都市副市长许兴国介绍,成都聚力发展核技术应用产业,在核能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系列突破,综合实力迈入全国第一梯队。目前,成都核电装备、辐照加工、核医疗、核医药、核安检等多个细分领域产业加速发展,医学、诊疗、农业、育种、安防、检测等全产业链加快形成。

  专家表示,虽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与欧美相比仍有不小差距,特别是加速器核心部件、部分医疗同位素原料、创新型放射性药品、高性能探测器、高端核医疗设备整机、高灵感度核仪器等方面仍面临诸多卡点。

  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推动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进而抢占科技竞争与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中国科学院院士柴之芳表示,推进产业链的融通发展和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很重要。要做好顶层设计,形成上下贯通的融通式发展。

  核技术应用产业链共链行动也是中央企业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之一,相关各方正努力提升核技术应用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核技术应用产业链共链行动大会近日在成都举行,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11家核技术应用产业链主要骨干企业,面向核技术应用领域的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发出倡议,共同设立“核技术应用产业联盟”。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在政策体系、技术攻关、标准制定、行业合作等方面将进一步深化,提升核技术应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融通带动全行业集聚发展。(经济日报记者 齐 慧)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冯虎)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加快提升核技术应用产业能级

2024年11月12日 06:1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 齐 慧

  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1个部门近日印发《核技术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力争核技术应用产业年直接经济产值达4000亿元。行动方案的出台,打开了核技术应用产业广阔的市场空间。

  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局副局长姚兰介绍,核技术应用产业是现代高新技术产业,涉及核技术在工业、农业、医学等多个行业领域的广泛融合应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核技术应用产业,助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核技术应用产业直接产生经济产值约2400亿元,涉及产业规模约5400亿元,增长速率连续多年保持在15%至20%,已成为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为经济快速增长、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民生福祉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持。

  从技术突破来看,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国家原子能机构系统工程司司长黄明全介绍,我国在支持治疗、重要同位素生产、功率芯片质子辐照等方面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比如,辐照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交联线缆、热缩与发泡材料、各类薄膜改性、轮胎预硫化、医疗器械、食品安全等领域,在恶性肿瘤、心血管病等重大恶性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企业发展来看,中核集团等中央企业已经构建了核技术应用产业完善体系。中核集团党组成员、总会计师王学军介绍,目前,中核集团已具备深厚的基础原料制备、高精尖产品开发、工业、医学与公共安全等多应用场景集成和实施能力,创建了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

  从地方布局来看,各地纷纷根据本地特点加快核技术应用相关产业布局。成都市副市长许兴国介绍,成都聚力发展核技术应用产业,在核能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系列突破,综合实力迈入全国第一梯队。目前,成都核电装备、辐照加工、核医疗、核医药、核安检等多个细分领域产业加速发展,医学、诊疗、农业、育种、安防、检测等全产业链加快形成。

  专家表示,虽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与欧美相比仍有不小差距,特别是加速器核心部件、部分医疗同位素原料、创新型放射性药品、高性能探测器、高端核医疗设备整机、高灵感度核仪器等方面仍面临诸多卡点。

  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推动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进而抢占科技竞争与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中国科学院院士柴之芳表示,推进产业链的融通发展和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很重要。要做好顶层设计,形成上下贯通的融通式发展。

  核技术应用产业链共链行动也是中央企业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之一,相关各方正努力提升核技术应用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核技术应用产业链共链行动大会近日在成都举行,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11家核技术应用产业链主要骨干企业,面向核技术应用领域的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发出倡议,共同设立“核技术应用产业联盟”。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在政策体系、技术攻关、标准制定、行业合作等方面将进一步深化,提升核技术应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融通带动全行业集聚发展。(经济日报记者 齐 慧)

(责任编辑:冯虎)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