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对于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张奎表示,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蓬勃发展,在支持生产生活绿色低碳转型、助力生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2年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22.03万亿元,同比增长38.5%;绿色债券存量1.5万亿元,同比增长32.7%,两者规模均居全球前列。张奎委员表示,但与此同时,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及绿色转型大背景下,绿色金融供给仍显不足,投融资需求缺口较大,绿色金融发展的全面性、均衡性、可持续性有待提升。
张奎委员分析,具体表现在,一是绿色金融支持不够全面。从聚焦领域看,目前主要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生态保护等领域“纯绿”或“接近纯绿”的项目,对传统行业低碳绿色转型的金融支持不足。从企业规模看,服务对象主要是大中型企业,对于量多面广的小微主体、农业主体等覆盖面不够。
二是资本市场作用有待充分发挥。目前,在我国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建设过程中,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发展较为迅速、规模较大,但是绿色保险、绿色发展基金、碳金融等产品创新较为有限,尤其是绿色股权融资市场的发展有待拓展。总体上,绿色金融市场发展不够全面、均衡。
三是绿色数据共享和应用程度不高。环保行业主管部门与金融部门间绿色信息和统计数据共享机制尚未有效建立,金融机构在绿色项目识别、碳排放核算、环境信息披露等实践中面临基础数据缺乏、量化难、成本高等多方面困难,亟需多部门协同解决。
四是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程度较低。绿色金融和碳市场是促进碳减排的两大重要机制。当前,全国碳交易市场存在市场主体单一、流动性不足、碳价格偏低等问题,市场机制和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在此背景下,碳市场的金融属性不足,金融机构参与度较低,围绕碳市场的相关金融制度建设和金融产品创新难以有效开展。
对此,张奎委员建议,要统筹推进绿色金融发展。适时提升、扩大绿色金融改革试点,复制推广改革经验,不断提高绿色金融供给水平。支持各地将绿色金融纳入地方中长期发展规划,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绿色金融立法。加强金融、产业、环境、财税等政策的协同,强化对绿色转型发展的政策协同支持。聚焦小微企业、三农、居民消费等重点领域,深化绿色普惠金融服务创新,不断提升绿色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和惠及面。
同时,发展壮大绿色金融资本市场。加快绿色保险、绿色发展基金、碳金融等市场发展与产品创新,完善金融产品标准,推动相关金融业态规范化、规模化发展。进一步优化绿色低碳产业股权融资环境,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领域科创企业的股权融资支持。
再者,搭建碳信息数据基础平台。研究建立环保行业主管部门、金融部门等在碳信息和统计数据方面的共享机制、搭建共享平台,加快碳信息的整合,探索建立企业碳账户和个人碳账户,推进金融应用场景建设。加大数字科技赋能,发挥碳信息在绿色金融风险管理、产品创新、信息披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此外,完善碳交易市场和配套机制建设。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有序扩大交易的行业范围,探索引入合格投资机构,增强价格发现功能。加快出台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与碳市场的互联互通方案,建立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长效机制。强化金融配套机制建设,推动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研发碳金融产品,有效发挥金融在碳市场建设中的支持作用。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