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与群众想到一处干在一起——贵州省龙里县谷脚镇采访记

2022年12月24日 05:22   来源:经济日报   □ 本报记者 吴秉泽 王新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近日,记者走进贵州省龙里县谷脚镇,与当地干部一起走村串寨,目之所及皆是基层干部与群众想到一处、干在一起的动人场景。

  守牢不返贫底线

  12月1日正午时分,谷脚镇政府食堂正是用餐高峰,记者想找的镇党委书记蒋光燕却没在食堂用餐。一打听,原来镇上的大部分干部都下沉到了村和社区。

  最终,记者在高堡村村委会办公楼“撵”上了蒋光燕,当时她正与驻村干部、村两委班子一道会商入户走访的情况。“一定要和群众当面聊聊,看看米缸被褥,把情况摸准了。此外,还要提醒村民注意安全,防范一氧化碳中毒。”会议结束时,蒋光燕还不忘叮嘱几句。

  蒋光燕告诉记者,年终岁末再次走访群众,就是要用最笨的办法查漏补缺,筑牢防止返贫的“堤坝”。目前,高堡村有建档立卡脱贫户140户、414人,外出务工和刺梨种植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除种植近万亩刺梨外,当地还零星发展了茶叶、蔬菜和魔芋等产业。

  “村里的产业总体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化、标准化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高堡村驻村第一书记申建伟说,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民稳定增收,还要下一番苦功夫。“要发挥好合作社的带头作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让更多人能在家门口致富。”蒋光燕说。

  提高特色产业效益

  12月3日,天空飘着细雨。因地面湿滑,不适宜在坡地劳作,谷脚镇挂帮茶香村干部钱芳抓紧时间组织了一场业务交流培训,把村里的刺梨种植能手召集到刺梨基地,面对面交流心得,手把手传授技术。

  茶香村是龙里县乃至贵州省最早大规模种植刺梨的乡村之一,目前种植面积达2.1万亩。茶香村党支部书记兰江告诉记者,村民基本上都掌握了一些种植技术,但水平参差不齐,取得的效果也有差别。

  “冬季是刺梨管护的关键期,直接关系到第二年的收成。”钱芳告诉记者,如何加强管护、提高效益,成为推动茶香村乃至谷脚镇刺梨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破解的难题。

  “一方面要在管护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在多种经营上想办法,提高亩产值。”兰江说。茶香村今年在刺梨树下试验套种了1000亩南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明年计划扩大到1万亩”。

  据了解,谷脚镇还启动了乡村振兴“大比武”活动。谷脚镇党委副书记王焰介绍,希望通过“大比武”,让更多“土专家”脱颖而出,在全社会形成争当技术能手的良好氛围,进而提高产业发展效益。

  打造居民安心家园

  “这是个新社区,一切都刚刚起步。”在谷脚镇云龙社区服务中心的大厅里,社区党总支书记毛罗乐向记者介绍,社区面积百余平方米的服务中心只有1名工作人员。

  据了解,云龙社区现有的7800多常住人口中,户籍人口仅有300余人。

  云龙社区的情况在谷脚镇并非个案。谷脚镇紧挨贵阳,镇政府距贵阳市中心仅17公里。近年来,随着龙里县深度融入贵阳市,谷脚镇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上班在贵阳,居住在谷脚”成为不少人的新选择。

  新变化带来了新挑战。“社区干部普遍感到本领恐慌,都怕干不好。”谷脚镇贵龙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孔富告诉记者,该社区由原来的村转换而来,服务面积达到23.6平方公里,辖区居民结构相对复杂,既有刚安置上楼的农民,也有城市居民。

  为此,谷脚镇推动治理力量下沉,探索推出“一网五联”的网格化管理模式:由镇挂社区领导干部任网格长,社区党支部书记任副网格长,各组(或楼栋)按10户到20户的规模划分成若干微型网格并明确联户长,社区常务干部担任网格员,将物业服务人员广泛纳入网格体系,重塑社区治理生态。同时,以网格为基础,多渠道收集社情民意,并定期对收集到的问题集中办理,实现了群众有诉求、社区有回应、网格有所为的良性发展。 (经济日报记者 吴秉泽 王新伟)

(责任编辑:符仲明)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与群众想到一处干在一起——贵州省龙里县谷脚镇采访记

2022-12-24 05:22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