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RCEP巩固优化区域产业链供应链

2022年05月17日 06:09   来源:经济日报   连俊

  上周,东盟与中日韩(10+3)合作有关会议召开,如何提升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和开放水平成为其中重要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大国博弈的复杂严峻形势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以来,对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巩固优化作用逐步显现。

  5月10日,第16次东盟与中日韩(10+3)大使级会议在东盟秘书处举行。会上,各方高度赞赏10+3机制作为东亚合作主渠道的积极贡献,更期待加强公共卫生、经贸金融、数字经济、低碳转型等领域合作,提升东亚整体竞争力。5月12日,第25届东盟与中日韩(10+3)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举行。会议重申坚定维护开放的、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和投资体系,欢迎并全力支持RCEP生效实施,决定进一步加强在贸易、投资、供应链、可持续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

  2021年,受益于域内的针对性支持政策、较高的疫苗接种率以及对疫情防控的重视,东盟与中日韩区域经济取得了约6%的增长,有力地支撑了世界经济稳定复苏。今年以来,美国货币政策超预期正常化、供应链紊乱,以及乌克兰危机影响外溢等风险对区域经济复苏带来较大压力,同时,美国等一些国家极力推动东盟国家在区域供应链上跟中国“脱钩”。

  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各方尤其关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不过,从今年1月份至4月份情况看,虽然存在较大通胀压力和域外国家的干扰,但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合作联系依然紧密牢固,特别是RCEP的生效实施,给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带来集成效应,巩固优化作用十分明显。

  标普全球5月初发布数据显示,4月份东盟国家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8,高于3月份的51.7。这是该指数连续7个月高于50。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和缅甸7个东盟国家制造业PMI都在50以上。中国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中国东盟贸易额达到2892.7亿美元,同比增长9.4%,以美元计价,出口增长11.0%,进口增长7.5%,东盟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应当看到,这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导致风险挑战增多,世界经济复苏形势更加严峻复杂的情况下取得的增长,展现出区域发展的韧性和底蕴,也折射出RCEP生效后对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正面作用。

  东盟副秘书长辛格5月13日撰文指出,RCEP使东盟、中国以及其他亚太国家的经济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他认为,东盟同中国可采取一系列措施,共同推动RCEP框架下更广泛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建立更紧密、更强大的区域价值链体系,升级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协定,解决阻碍双方加强物理和数字联系的基础设施短板,借此提升彼此经济伙伴关系,帮助整个地区加强供应链网络。

  作为RCEP的重要内容,原产地累积规则可以让更多成员国出口享受优惠关税待遇。有分析认为,原产地累积规则将吸引企业在RCEP区域内进行中间品生产,“加上RCEP内中国工业门类齐全、中日韩产业链完整,中国—东盟产业循环畅通,RCEP生效将重塑和巩固区域内的产业链供应链。”

  当然也要看到,由于RCEP减少区域内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再叠加大国博弈和疫情影响,RCEP在重塑和巩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之际,也会出现产业转移效应。对此有分析指出,产业转移有其自身规律,势必向产业集聚度高、综合成本低、创新能力强、营商环境好的地方转移。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顺畅,还要确保各个环节的合理稳定利益。

  因此,只有真正保持经济向好发展势头,才能稳定和留住产业链供应链。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连俊)

(责任编辑:王炬鹏)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RCEP巩固优化区域产业链供应链

2022-05-17 06:0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上周,东盟与中日韩(10+3)合作有关会议召开,如何提升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和开放水平成为其中重要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大国博弈的复杂严峻形势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以来,对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巩固优化作用逐步显现。

  5月10日,第16次东盟与中日韩(10+3)大使级会议在东盟秘书处举行。会上,各方高度赞赏10+3机制作为东亚合作主渠道的积极贡献,更期待加强公共卫生、经贸金融、数字经济、低碳转型等领域合作,提升东亚整体竞争力。5月12日,第25届东盟与中日韩(10+3)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举行。会议重申坚定维护开放的、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和投资体系,欢迎并全力支持RCEP生效实施,决定进一步加强在贸易、投资、供应链、可持续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

  2021年,受益于域内的针对性支持政策、较高的疫苗接种率以及对疫情防控的重视,东盟与中日韩区域经济取得了约6%的增长,有力地支撑了世界经济稳定复苏。今年以来,美国货币政策超预期正常化、供应链紊乱,以及乌克兰危机影响外溢等风险对区域经济复苏带来较大压力,同时,美国等一些国家极力推动东盟国家在区域供应链上跟中国“脱钩”。

  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各方尤其关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不过,从今年1月份至4月份情况看,虽然存在较大通胀压力和域外国家的干扰,但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合作联系依然紧密牢固,特别是RCEP的生效实施,给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带来集成效应,巩固优化作用十分明显。

  标普全球5月初发布数据显示,4月份东盟国家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8,高于3月份的51.7。这是该指数连续7个月高于50。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和缅甸7个东盟国家制造业PMI都在50以上。中国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中国东盟贸易额达到2892.7亿美元,同比增长9.4%,以美元计价,出口增长11.0%,进口增长7.5%,东盟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应当看到,这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导致风险挑战增多,世界经济复苏形势更加严峻复杂的情况下取得的增长,展现出区域发展的韧性和底蕴,也折射出RCEP生效后对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正面作用。

  东盟副秘书长辛格5月13日撰文指出,RCEP使东盟、中国以及其他亚太国家的经济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他认为,东盟同中国可采取一系列措施,共同推动RCEP框架下更广泛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建立更紧密、更强大的区域价值链体系,升级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协定,解决阻碍双方加强物理和数字联系的基础设施短板,借此提升彼此经济伙伴关系,帮助整个地区加强供应链网络。

  作为RCEP的重要内容,原产地累积规则可以让更多成员国出口享受优惠关税待遇。有分析认为,原产地累积规则将吸引企业在RCEP区域内进行中间品生产,“加上RCEP内中国工业门类齐全、中日韩产业链完整,中国—东盟产业循环畅通,RCEP生效将重塑和巩固区域内的产业链供应链。”

  当然也要看到,由于RCEP减少区域内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再叠加大国博弈和疫情影响,RCEP在重塑和巩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之际,也会出现产业转移效应。对此有分析指出,产业转移有其自身规律,势必向产业集聚度高、综合成本低、创新能力强、营商环境好的地方转移。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顺畅,还要确保各个环节的合理稳定利益。

  因此,只有真正保持经济向好发展势头,才能稳定和留住产业链供应链。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连俊)

(责任编辑:王炬鹏)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