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河狸仅分布在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数量稀少。而在河狸大家族中,分布在阿勒泰地区乌伦古河流域的蒙新河狸,是极为特殊的一个亚种。
阿勒泰是“90后”自然保护工作者初雯雯的家乡。她在童年时期就常与野生动物相伴,与可爱的河狸结下不解之缘。“小河狸总是让我念念不忘!”初雯雯说。从北京林业大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2018年,初雯雯回到了阿勒泰。“回家乡是为了学以致用,能够更好地照顾它们。”她说。
导致河狸数量稀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生存环境受到影响,生存空间缩小,繁殖能力下降。初雯雯感慨,环保意识日益深入人心,互联网应用不断普及,使她的许多想法得以顺利实现。她和同伴发起成立了“阿勒泰地区自然保护协会”,逐步解决了蒙新河狸栖息地修复、自然保护队伍建设、意外受伤救助及野外放生等难题,组建了一支专业、高效的志愿者队伍,获得数百万网友关注和支持。
“少喝一瓶可乐,能种一棵树;少喝一杯咖啡,能种六棵树;少吃一顿炸鸡,能种十棵树。”初雯雯启动了互联网公益项目“河狸食堂”,主要任务是在乌伦古河畔种植灌木柳,以改善河狸栖息地条件,为河狸提供食物来源,项目一经上线便引来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乌伦古河沿线多沙石,灌木柳难以存活。初雯雯和伙伴在河边安营扎寨,忍受着蚊虫叮咬,沿沙行走,为树苗浇水。然而,即使这么拼,第一年种下的20余万棵树苗,存活率不足三成。“走过的每一步路,都不白走。”虽然遇到困难,但初雯雯始终保持乐观,依然坚持向前。
后来,初雯雯和同伴在母校老师的建议下,先后尝试了扦插、压条、移种,又修筑沟渠、铺盖地膜,终于将树苗成活率提升到了70%以上。算起来,四年间,初雯雯和伙伴们种活了42万棵树苗,搭建起了食物丰盛的“河狸食堂”。
如何建立一支河狸保护者队伍,始终是初雯雯思考的问题。“牧民朋友熟悉自然环境,特别是受益于各项惠民政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在他们有精力、有意愿参与自然保护事业。”初雯雯认为,要从培养身边人做起,打造一支“不走的队伍”。
她和同伴在乌伦古河流域走访牧民,一路宣讲自然保护工作的意义,引发共鸣。“大家都知道,咱们牧民生活的地方,也是各类动物的家。”牧民说。现在日子越来好了,天更蓝、水更清了,持续帮助动物们,它们的生活环境就会变得更好。
初雯雯还为牧民们讲授植物学、野生动物学等课程,细心教他们使用红外相机、填写野生动物观测表格等。如今,已有190户牧民成为自然保护公益巡护员,变身为“河狸守护者”。
“人们对环境越来越重视了,对野生动物格外呵护。”这些年来,初雯雯最深的感受就是,同行者越来越多。
为救治受伤的野生动物,初雯雯还发起了“河狸方舟”公益项目。在当地政府支持下,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建设了一所河狸救助中心,能够完成野生动物常规外伤处置及放归,为意外受伤的野生动物提供更多生存机会。
近三年来,初雯雯和同伴每年都会进行河狸种群调查。“终于达到600只啦!”去年年初,初雯雯和同伴去探访阿尔泰山脚下的一处河狸窝,为第三次河狸全种群调查工作收尾。调查数据出炉时,大家紧紧相拥在一起。数据显示,当地河狸数量比三年前增长近20%,为我国自然保护工作自有河狸观测数据以来的最高值。
今年27岁的初雯雯,因创办自然保护协会,发动社会力量持续关注和保护河狸,启动“河狸食堂”、野生动物救助中心等公益项目,被人们熟知。“能够生活在尽展才华、自然保护事业深入人心的伟大时代,我感到非常幸运。”初雯雯坚定地说,“我会继续努力,守护好河狸和我们共同的家园。” (经济日报记者 乔文汇)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