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21年度业绩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面对疫情冲击下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及诸多风险挑战,中国信达紧密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聚焦主业,稳中求进,全年经营符合预期,资产规模保持稳定,核心指标稳健均衡,公司改革持续深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截至2021年末,中国信达总资产规模达15642.7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04%;归属于本公司股东权益1788.0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89%。不良资产经营板块总资产9974.93亿元,收入总额770.90亿元,税前利润141.94亿元,在集团总资产、收入总额和税前利润中的占比分别达到63.8%、78.9%、73.2%,主业优势继续巩固。全年实现归属本公司股东净利润120.62亿元,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ROE)7.15%,平均总资产回报率(ROA)0.84%,持续保持同业领先水平。
2021年,中国信达坚持深耕金融不良资产市场,持续加大收购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力度,着力提升不良资产经营专业能力和处置效率。据介绍,中国信达把握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机会,加强与各大国有银行和主要股份制银行合作,深度参与公开批转市场业务,强化有效投放,公开市场份额保持行业领先。全年新增收购金融类不良债权资产485.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65%。主动适应我国金融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变化,积极拓展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收购。2021年收购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资产110.2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5.18%。
为提升不良资产处置效率,中国信达注重加强对资产的分类管理,丰富不良资产处置工具,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最大化提升资产价值。加速存量资产周转,夯实现金回收,资产周转率有效提升,处置规模和处置收益稳步增长,全年金融类不良债权资产收入132.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09%。聚合社会资源推动处置,吸引社会资本和专业机构、优质产业投资人等共同参与,促进金融不良资产出清和金融风险有序化解。
通过互联网+不良资产深度融合,中国信达打造线上资产推介平台,搭建起包括官方网站、公众号、小程序、线上拍卖专区以及直播推介等多平台、多渠道的线上资产处置营销推介体系。2021年通过互联网拍卖平台成交470笔,成交金额276亿元。推出不良资产推介平台“中国信达智慧淘”,截至目前,已上架资产金额达300亿元。
2021年,中国信达致力于打造不良资产生态圈,推进战略客户群建设,拓展央企国企、行业龙头等战略客户资源。对部分发展前景良好、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实施市场化债转股,切实降低实体企业杠杆率。2021年,新增投放债转股项目6个,项目总金额21.2亿元,债转股资产收益119.7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6.68%。本轮市场化债转股以来,中国信达已落地25个项目,落地金额260亿元。积极推进设立规模近600亿元的“国新资产优化配置基金”,参与企业非主业、非优势业务剥离和低效资产、无效资产处置的“两非两资”清退工作。通过主辅剥离、僵尸企业出清、收购不良债权、资产重组等多种手段,盘活不良资产,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助力打赢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战。
另外,中国信达加大对国家重点领域、重大战略的金融服务支持,成功发行规模50.66亿元交易所首单“碳中和”可续发型短期ABS,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助力关键科技领域打破国际垄断格局。深刻把握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培训帮扶地区基层干部及技术人员等各类人才5874人,全年落实帮扶捐赠资金2525万元,购买及帮助销售脱贫地区农产品1277万元,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据介绍,通过健全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中国信达公司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中国信达始终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不断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架构,“三会一层”相互之间实现监督、约束和制衡,确保公司规范运营。健全公司治理制度,培育公司治理文化,将资本市场的理念、规则和机制传导至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优化审批体制,加强市场化考核机制,稳步推进子公司市场化改革,持续完善公司管理机制。
截至2021年末,中国信达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22%、14.08%、16.18%,均满足监管要求,保持合理充裕。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