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权威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变与不变

2021年12月12日 12:52   来源:经济参考网   

   日前召开的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明年经济工作定下基调并做出部署,释放出多个重要信号。

   与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比,今年会议提出应对“三重压力”,用七大政策+五大认识来勾勒明年经济工作重点。

   《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会议在诸多方面都保持了不变的基调:房住不炒;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体现出继续保持政策定力和连续性。

   与此同时,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适当靠前”等表述方面都有新的变化。

   变与不变之间,勾勒出一幅2022年我国经济工作的奋进图。

  变化一

  应对“三重压力”

  七大政策+五大认识勾勒明年经济工作重点

   在形势判断上,会议提出我国经济面临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在工作部署上,有别于去年的八项经济工作重点任务,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用七大政策+五大认识来勾勒明年经济工作重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

   “三重压力”是对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判断,对面临的新的下行压力的新的表述。这是我国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践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所宏观政策研究室主任冯煦明:

   今年会议的一个亮点,是从七个方面系统性地阐释了未来一段时期的政策体系。较为完整地阐述了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主要方面,也表明我国宏观经济治理体系走向成熟。与此同时,提出了五大认识问题。这五大问题,既具有长期重要性,也呈现出短期紧迫性。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

  变化二

  更加强调“稳”

   相比去年会议,今年会议更加强调了“稳”的重要性,“稳”的信号更加强烈。与此同时,今年提出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政策发力“适当靠前”,更加强调“有效”和引导预期的作用。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

   “稳字当头”可见“稳”的重要性。政策要稳,要有利于经济稳定。没有稳,就不可能有“稳”中的“进”。“六保”“六稳”仍然特别重要。强调各地区各部门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宏观经济稳定的政策,就是要形成政策合力,强化系统思维,不能各做各的。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强调政策在引导预期的作用。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所宏观政策研究室主任冯煦明:

   近年来,稳中求进一直是经济工作的总基调。会议多次强调“稳”,目的在于进一步强调维护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性,进一步强化我国的这项比较优势。

  变化三

  财政政策更强调效能和精准

  要实施新的减税降费

   今年会议对财政政策的表述延续了“可持续”的要求,但更强调精准。同时提出“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

   财政政策没有大的变化,但在提法上有新意,说明具体落实中要有新的举措。强调“效能”,“精准”“可持续”,说明更加注意政策的精准性,更加注意财政的可持续性。“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调支持市场主体,支持制造业及化解风险。“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是“稳”的需要。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分析师罗志恒:

   财政政策侧重提升效能、更加精准和可持续,收入端出台新的减税降费,支出端的强度和进度都要优于今年。“提升效能”反映当前财政紧平衡态势仍存,积极的财政政策重点从“量”转向“质”。“精准”反映财政政策要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更好发挥结构性调节功能,服务国家战略任务和大局稳定。

  变化四

  强调“跨周期”和“逆周期”有机结合

   会议指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与一段时间以来仅强调“跨周期”宏观调控政策不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再次被提及并强调。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

   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曾用于疫情的快速传播阶段,主要是支持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在我国经济社会有序恢复之后,逆周期调控政策便逐渐退出。会议重提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再次说明了明年经济面临的较大压力和挑战,同时也释放了我国维护经济平稳运行的信号。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

   经济发展是要着眼于中长期,但短期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又必须要引起重视。跨周期和逆周期调控相结合,也是体现了需要兼顾短期增长和中长期发展任务之间的平衡。

  变化五

  房地产纳入结构政策

   房地产政策纳入结构政策,明确“房住不炒”的同时,强调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提出“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土地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董祚继:

   此次房地产行业在“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中提及,意味着房地产行业调控将从“抑需求”转向“稳供给”。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

   会议明确“房住不炒”也明确将通过租购并举的方式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未来以保障性租赁住房为主的长租房体系将成为现有住房体系的重要补充,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投资建设将为2022年的“稳增长”做出有效贡献,公积金和专项债将提供资金支持。

  变化六

  科技政策强调“扎实落地”

  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有望加快

   相比去年会议,今年在科技创新领域,更强调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以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明确要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此外,在集合全国科技院所、重大实验室等科技创新主体资源的基础上,更强调完善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的重要性。

   国泰君安宏观首席分析师董琦:

   强调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预计体制机制改革和强化基础研究将是两大发力点。“科技-产业-金融”的新循环将焕发生机,专精特新“小巨人”迎来更好的机遇。一方面,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更进一步,政府职能有望转变,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愈发突出。另一方面,着眼于系统性“补短板”,《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2021—2030)》将指明方向。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

   会议围绕科技体制改革和基础研究制定部署中长期的规划方案,更加突出解决一直以来困扰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集中全国科技院所、重大实验室等科技创新主体资源,着重为基础研究、重大科技创新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生态。此外,更强调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健康的软环境和科研氛围,破除长期以来束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科技研发人员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变化七

  社会政策单列

  强调兜牢民生底线

   相比去年会议,今年会议强调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继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落实“三孩”生育政策。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

   作为民生之本,就业问题备受重视,就业的重点人群首先是高校毕业生,教育部与人社部预计,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随着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兴起,灵活就业将成为增强劳动力市场弹性、进一步促进就业的有力抓手。

   光大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

   “十四五”期间我国老龄化将加速上行,提升生育率刻不容缓,更需要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各方面都要给予充分支持。

  变化八

  强调立足国情

  “碳达峰”“碳中和”不能一刀切

   相比去年会议,今年会议在部署“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时更加具体、务实,强调“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

   光大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

   立足煤炭为主国情,先立后破,确保能源供应。化石能源的占比大幅下降是必然趋势,但要认识到我国目前能源结构依赖煤炭的国情,要逐步推进能源结构改革。现阶段一方面是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另一方面是大力发展新能源,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

   坚持能源安全的底线。在保证一个比较完整的煤电系统下,防止风光等新能源不稳定性带来的冲击,从而实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不管是煤炭绿色低碳还是清洁能源发展,都强调了技术发展的重要性,而这些最后都需要降本的实现。

  变化九

  提出为资本设置“红绿灯”

   与去年“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不同的是,今年会议指出“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分析师罗志恒:

   设置“红绿灯”意在强调资本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同时,最终应服务于人民美好生活和高质量发展。

   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清华大学法学院竞争法研究中心主任张晨颖:

   设置“红绿灯”即在法律法规的制度框架下,划清合法与非法的界限,依法监管。监管的有效性要体现在:客观、公平、公正、准确、及时。首先要明确法律规则,通过各种指南、解读、示范性案例等明确、细化规则,提高法律规则的透明度,鼓励资本合规经营,防患于未然;其次,要依法监管、公平监管,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再次,依法裁判,遵守实体、程序规则,对于违法行为依法惩处,一视同仁。

  变化十

  强调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与去年会议“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的表述不同,今年会议专门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并详细阐述了2022年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的重点。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

   要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针,抓好风险处置工作,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压实地方、金融监管、行业主管等各方责任,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这意味着,明年相关风险防范力度会进一步加大,个体风险向整个行业扩散的传导路径将被封闭,更不会允许其对金融安全形成冲击。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

   近年来我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取得阶段性成果,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任重道远,仍需坚持不懈,继续努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金融风险与金融腐败往往交织在一起。因此,还要加强惩治金融腐败,提升金融系统干部队伍廉洁能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也不能只依靠金融管理部门,更需要金融业“自我革命”。因此,要完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机制等,提升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内生机制和能力。

   (记者:孙韶华 张莫 班娟娟 梁倩 向家莹 北京报道)

   编辑:王奇 申楠

   视觉设计:吴雪梅

   终审:宋振远

   监制:祁蓉

(责任编辑:何欣)

权威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变与不变

2021-12-12 12:52 来源:经济参考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