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全力保障粮食市场平稳运行

2021年12月07日 17:29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记者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召开新闻通气会上获悉,目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秋粮收购旺季,进展总体顺利,收购价格总体平稳。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司长秦玉云表示,今年以来,在国际粮价频繁震荡的情况下,国内市场始终保持供应充足、运行平稳的良好态势,今后我国将加强粮食市场供应保障,确保粮油产品供应不脱销、不断档。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统计显示,截至12月5日,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秋粮1310亿斤,与常年水平大体相当。从目前来看,稻谷、玉米和大豆三个品种收购进度有所不同,总体上呈现“稻谷稍快、玉米略慢、大豆持平”的特点。主产区累计收购中晚籼稻403亿斤、粳稻362亿斤,进度均快于去年。累计收购大豆23亿斤,与去年进度相当。累计收购玉米522亿斤,比去年略慢一些,但也达到近几年同期平均水平。

  “玉米收购进度略慢的主要原因:一是东北、华北部分地区玉米收获上市时间较往年推迟10天至15天;二是近段时间东北多次发生大范围降雪,加上疫情多点散发,对部分地区粮食购销活动产生了一定影响。三是现在种粮农民储粮条件较好,更喜欢卖干粮,所以想等一等、看一看。四是玉米收购旺季要持续到明年4月底,预计后期收购进度将会进一步加快。”秦玉云说。

  开秤以来收购价格总体较为平稳。由于稻谷市场供应充足,价格一直以稳为主。随着中晚稻上市量逐步增加,部分地区价格回落至最低收购价水平以下,为了保护农民种粮收益,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等6省启动中晚稻托市收购,较好发挥了政策托底作用。目前,主产区中晚籼稻、粳稻收购均价每斤分别在1.33元、1.36元左右,与开秤价格基本持平。玉米收购均价在1.27元左右,其中,华北在1.35元左右,东北在1.24元左右,均较开秤价格略有上涨。国产大豆开秤以来,收购价格小幅上涨,目前收购均价在3.02元左右,比开秤价格上涨1毛钱左右。“国产大豆走出独立行情,去年以来上涨较多,与进口大豆拉开更大价差,有利于农民增收和保护种粮积极性。”秦玉云说。

  与国际粮价大幅上涨相比,国内粮食供应充足,粮食市场始终保持平稳运行。从国内看,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全年粮食产量13657亿斤,比上年增加267亿斤,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库存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调控物质基础十分扎实;灵活运用进口调剂余缺,有效增加了国内市场供应;粮食市场调控体系逐步完善,调控针对性和精准性进一步增强,调控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从国际看,全球粮食供求延续宽松格局,联合国粮农组织12月预计,2021/22年度全球谷物产量27.9亿吨,同比增加1924万吨,创历史新高,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满足国内需求。

  秦玉云表示,今后将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强化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联动,不断提升收储调控能力,确保粮食供给、市场不出问题,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精心组织秋粮收购,统筹抓好市场化和政策性“两个收购”,确保农民“种粮卖得出”;紧盯元旦、春节等重要时点,加强粮源组织调度,做好加工、储运、配送、供应等各环节有效衔接,发挥好政府储备吞吐调节作用,确保粮油产品不脱销、不断档。强化市场监测预警,及时发现并妥善解决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定期发布粮食收购进度、市场价格等相关信息,帮助广大企业和种粮农民合理安排粮食购销活动。

  需要关注的是,今年玉米产量增加了238亿斤,加上玉米及替代品进口较多,玉米供求关系进一步改善。秦玉云提醒广大农民朋友,在做好家庭保粮的同时,理性看待玉米市场形势,适时适价卖粮。(经济日报记者 刘慧)

(责任编辑:张雪)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全力保障粮食市场平稳运行

2021-12-07 17:29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记者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召开新闻通气会上获悉,目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秋粮收购旺季,进展总体顺利,收购价格总体平稳。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司长秦玉云表示,今年以来,在国际粮价频繁震荡的情况下,国内市场始终保持供应充足、运行平稳的良好态势,今后我国将加强粮食市场供应保障,确保粮油产品供应不脱销、不断档。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统计显示,截至12月5日,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秋粮1310亿斤,与常年水平大体相当。从目前来看,稻谷、玉米和大豆三个品种收购进度有所不同,总体上呈现“稻谷稍快、玉米略慢、大豆持平”的特点。主产区累计收购中晚籼稻403亿斤、粳稻362亿斤,进度均快于去年。累计收购大豆23亿斤,与去年进度相当。累计收购玉米522亿斤,比去年略慢一些,但也达到近几年同期平均水平。

  “玉米收购进度略慢的主要原因:一是东北、华北部分地区玉米收获上市时间较往年推迟10天至15天;二是近段时间东北多次发生大范围降雪,加上疫情多点散发,对部分地区粮食购销活动产生了一定影响。三是现在种粮农民储粮条件较好,更喜欢卖干粮,所以想等一等、看一看。四是玉米收购旺季要持续到明年4月底,预计后期收购进度将会进一步加快。”秦玉云说。

  开秤以来收购价格总体较为平稳。由于稻谷市场供应充足,价格一直以稳为主。随着中晚稻上市量逐步增加,部分地区价格回落至最低收购价水平以下,为了保护农民种粮收益,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等6省启动中晚稻托市收购,较好发挥了政策托底作用。目前,主产区中晚籼稻、粳稻收购均价每斤分别在1.33元、1.36元左右,与开秤价格基本持平。玉米收购均价在1.27元左右,其中,华北在1.35元左右,东北在1.24元左右,均较开秤价格略有上涨。国产大豆开秤以来,收购价格小幅上涨,目前收购均价在3.02元左右,比开秤价格上涨1毛钱左右。“国产大豆走出独立行情,去年以来上涨较多,与进口大豆拉开更大价差,有利于农民增收和保护种粮积极性。”秦玉云说。

  与国际粮价大幅上涨相比,国内粮食供应充足,粮食市场始终保持平稳运行。从国内看,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全年粮食产量13657亿斤,比上年增加267亿斤,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库存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调控物质基础十分扎实;灵活运用进口调剂余缺,有效增加了国内市场供应;粮食市场调控体系逐步完善,调控针对性和精准性进一步增强,调控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从国际看,全球粮食供求延续宽松格局,联合国粮农组织12月预计,2021/22年度全球谷物产量27.9亿吨,同比增加1924万吨,创历史新高,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满足国内需求。

  秦玉云表示,今后将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强化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联动,不断提升收储调控能力,确保粮食供给、市场不出问题,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精心组织秋粮收购,统筹抓好市场化和政策性“两个收购”,确保农民“种粮卖得出”;紧盯元旦、春节等重要时点,加强粮源组织调度,做好加工、储运、配送、供应等各环节有效衔接,发挥好政府储备吞吐调节作用,确保粮油产品不脱销、不断档。强化市场监测预警,及时发现并妥善解决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定期发布粮食收购进度、市场价格等相关信息,帮助广大企业和种粮农民合理安排粮食购销活动。

  需要关注的是,今年玉米产量增加了238亿斤,加上玉米及替代品进口较多,玉米供求关系进一步改善。秦玉云提醒广大农民朋友,在做好家庭保粮的同时,理性看待玉米市场形势,适时适价卖粮。(经济日报记者 刘慧)

(责任编辑:张雪)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