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疫情面前难有第三条路

2021年11月25日 05:33   来源:经济日报   连 俊

  新冠肺炎疫情笼罩之下,欧洲凛冬已至。从奥地利到荷兰、从德国到英国……随着疫情持续恶化,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近期被迫再度收紧防疫措施。经历数轮疫情反复后,欧洲的教训已清楚地表明:“严格防控坚持动态清零”和“在管制放松间持续切换”这两条防疫路线孰优孰劣一目了然,除此之外,现阶段不管不顾地“与病毒共存”只会让更多生命受到伤害。

  11月19日,奥地利政府宣布从22日起实行全国范围的封锁,最初将持续10天,最多20天,奥地利因此成为西欧率先重新实施全面封锁的国家。德国卫生部长施潘19日也表示,不能排除德国封锁的可能性。此前一天,奥地利和德国的单日新增确诊病例双双创下新高。与此同时,第四波疫情正在从英国到法国、从波兰到荷兰等广大欧洲地区迅速蔓延开来。世界卫生组织16日周报显示,欧洲地区在此前一周内,每10万人7天内新增确诊病例230例,为全球最高。

  欧洲卫生专家认为,欧洲近期成为全球疫情“震中”,与冬季来临、过早“解封”、疫苗接种不足等因素有关。这种看法面面俱到,却淡化了导致欧洲疫情防控不力的最关键因素——过于看重疫苗接种的效果,在严格防疫上左右摇摆。

  疫情暴发之初,英国首席科学顾问帕特里克·瓦朗斯即抛出“群体免疫”理论,在全球收获了一批拥趸,也指导了欧美许多国家的抗疫工作。如今,欧盟完成疫苗接种的人口占比为67%左右,依然无法遏制第四波疫情的急剧扩散,出现医疗资源紧缺现象。在疫苗接种率较高的英国,虽然超过79%的人接种了两剂疫苗,但累计确诊病例已突破980万,占英国人口比重14.6%左右。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新增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入冬后屡创新高,各州轮流迎来疫情高峰,丝毫未见缓和迹象。现实的铁壁面前,“群体免疫”论被撞得头破血流。

  抗疫失策导致疫情持续扰动经济增长,甚至有不断加码的风险——今年下半年以来多国出现的“用工荒”和供应链危机即是明证。欧洲一年多来不得不在“严格抗疫”和“经济复苏”的政策选择中来回摇摆,陷入“严格管控—解封—疫情反弹—再管控”的怪圈。放松疫情防控往往打着恢复经济的旗号,然而放松防控往往导致疫情反弹,进而拖累经济。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有关国家人均预期寿命的大幅降低,逐渐浮出水面的疫情后遗症问题将带来更加深远的负面影响。

  与欧美持续反复的防疫路线不同,中国去年以来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民生保障之间的关系,坚持严格的防控,坚持动态清零的防疫目标,取得了抗疫的巨大成果。实际上,欧美如果客观理性对待中国的动态清零策略,以其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条件,抗疫工作未尝不能迎来转机。然而,有关国家不仅无视中国的成功经验,一些人还污蔑中国防疫措施成本过高,甚至急切宣布“与病毒共存”,试图在动态清零和持续反复之外,走出应对疫情的第三条路。

  只不过,哪里会有这样的路呢?现阶段选择“与病毒共存”的结果,无非是放任更多的生命受到伤害罢了。(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连 俊)

(责任编辑:冯虎)

闁告帒妫旈棅鈺呭礆鐢喚绐�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疫情面前难有第三条路

2021-11-25 05:3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新冠肺炎疫情笼罩之下,欧洲凛冬已至。从奥地利到荷兰、从德国到英国……随着疫情持续恶化,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近期被迫再度收紧防疫措施。经历数轮疫情反复后,欧洲的教训已清楚地表明:“严格防控坚持动态清零”和“在管制放松间持续切换”这两条防疫路线孰优孰劣一目了然,除此之外,现阶段不管不顾地“与病毒共存”只会让更多生命受到伤害。

  11月19日,奥地利政府宣布从22日起实行全国范围的封锁,最初将持续10天,最多20天,奥地利因此成为西欧率先重新实施全面封锁的国家。德国卫生部长施潘19日也表示,不能排除德国封锁的可能性。此前一天,奥地利和德国的单日新增确诊病例双双创下新高。与此同时,第四波疫情正在从英国到法国、从波兰到荷兰等广大欧洲地区迅速蔓延开来。世界卫生组织16日周报显示,欧洲地区在此前一周内,每10万人7天内新增确诊病例230例,为全球最高。

  欧洲卫生专家认为,欧洲近期成为全球疫情“震中”,与冬季来临、过早“解封”、疫苗接种不足等因素有关。这种看法面面俱到,却淡化了导致欧洲疫情防控不力的最关键因素——过于看重疫苗接种的效果,在严格防疫上左右摇摆。

  疫情暴发之初,英国首席科学顾问帕特里克·瓦朗斯即抛出“群体免疫”理论,在全球收获了一批拥趸,也指导了欧美许多国家的抗疫工作。如今,欧盟完成疫苗接种的人口占比为67%左右,依然无法遏制第四波疫情的急剧扩散,出现医疗资源紧缺现象。在疫苗接种率较高的英国,虽然超过79%的人接种了两剂疫苗,但累计确诊病例已突破980万,占英国人口比重14.6%左右。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新增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入冬后屡创新高,各州轮流迎来疫情高峰,丝毫未见缓和迹象。现实的铁壁面前,“群体免疫”论被撞得头破血流。

  抗疫失策导致疫情持续扰动经济增长,甚至有不断加码的风险——今年下半年以来多国出现的“用工荒”和供应链危机即是明证。欧洲一年多来不得不在“严格抗疫”和“经济复苏”的政策选择中来回摇摆,陷入“严格管控—解封—疫情反弹—再管控”的怪圈。放松疫情防控往往打着恢复经济的旗号,然而放松防控往往导致疫情反弹,进而拖累经济。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有关国家人均预期寿命的大幅降低,逐渐浮出水面的疫情后遗症问题将带来更加深远的负面影响。

  与欧美持续反复的防疫路线不同,中国去年以来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民生保障之间的关系,坚持严格的防控,坚持动态清零的防疫目标,取得了抗疫的巨大成果。实际上,欧美如果客观理性对待中国的动态清零策略,以其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条件,抗疫工作未尝不能迎来转机。然而,有关国家不仅无视中国的成功经验,一些人还污蔑中国防疫措施成本过高,甚至急切宣布“与病毒共存”,试图在动态清零和持续反复之外,走出应对疫情的第三条路。

  只不过,哪里会有这样的路呢?现阶段选择“与病毒共存”的结果,无非是放任更多的生命受到伤害罢了。(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连 俊)

(责任编辑:冯虎)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