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第4个常住人口超2000万城市!成都靠什么吸引人?

2021年11月01日 08:11   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刘畅

    原标题:成都这几百万人从何处来

  随着常住人口突破2000万,四川成都成为继重庆、上海、北京之后,我国第四个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的城市。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成都市常住人口达2093.8万人。这一数据较11年前增加了581.9万人,占四川全省人口约25%。

  人从何处来?

  首先,越来越多高学历人才选择来到这里。过去10年,在成都新增的近600万人中,大学学历人口达535万人,占总人口的25.6%,比10年前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其次,成都是四川“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中的“主干”,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极核。这样的背景更有利于成都不断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吸引产业和人口加速聚集。

  此外,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成都通过实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战略,差异化调整城市功能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口变化。例如,成都东部新区人口规划为160万,天府新区规划人口为580万至630万,相当于再造一个“新成都”。

  城市是在人口聚集和经济发展中不断壮大的,人口的增长意味着劳动力的丰沛,这是激发成都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必不可少的因素。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成都15岁至59岁人口占总人口的68.74%。“新增人口结构趋于年轻化,带动2020年成都城市户籍人口老龄化率较2016年下降0.68个百分点,从而让这座拥有3500多年文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显得更‘年轻’、更‘健康’。”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执行官、首席战略顾问汤继强说。

  成都对人才有着强大的“吸附力”。从2017年出台“成都人才新政12条”到2020年9月出台“成都人才新政2.0版”,不断更新迭代的人才政策让成都人才总量达到556.3万人,位居全国第四位。

  “我的老家在安徽省淮南市,7年前来到成都,原本是想学习调酒回老家开店,现在我在中英人寿成都分公司工作。我最终决定留下来是因为这座城市很宜居,能让人看到希望。”中英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员工李晓倩说。

  成都的经济发展确实给人欣欣向荣的感受。2020年,成都经济总量占四川比重达36.5%,占四川四分之一人口的成都贡献了全省三分之一的GDP。

  成都规划建设了12个产业生态圈和66个产业功能区,加快构建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梯度发展培育,先进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赋能的现代化产业体系。2010年到2020年10年间,成都GDP排名从全国第13名跃升至第7名。

  人口的庞大总量和快速增长有力促进了消费需求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也加剧了人口与社会资源配置、人口与自然资源开发间的矛盾。

  “为缓解这一矛盾,成都一方面抓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契机,从顶层设计、城市空间布局、产业调整等方面做好科学规划。另一方面,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不断完善区域内医疗、教育、交通等资源的合理配置。”汤继强说。

  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建议,成都可以借鉴东京、伦敦、巴黎等世界超大城市的经验,以大都市区理念为引领,建立与大都市区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方式和城市管理体制。

  也有一种担忧,成都的发展会形成“一城独大”的局面,其虹吸效应会影响周边城市的发展。

  对此,汤继强说:“所谓‘虹吸效应’并不是问题的本质。经济发展一直存在动态博弈,从长远角度看,重点城市能够发挥支点作用,撬动更大范围地区的发展。”

  近年来,四川明确把加快成(成都)德(德阳)眉(眉山)资(资阳)同城化发展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先手棋”,这是建设成都都市圈、辐射带动周边、促进区域发展的客观需要。到2022年,除了“区域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7万亿元”这一量化指标外,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还将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等目标。

  四川省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智说:“成都在人口城镇化和区域聚集过程中,各项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文化不断碰撞融合,这是一座新兴城市进军世界级城市的姿态。”这种姿态代表了成都发展方向,也带来了人口的聚集。(经济日报记者 刘畅)

 

(责任编辑:刘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第4个常住人口超2000万城市!成都靠什么吸引人?

2021-11-01 08:1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原标题:成都这几百万人从何处来

  随着常住人口突破2000万,四川成都成为继重庆、上海、北京之后,我国第四个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的城市。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成都市常住人口达2093.8万人。这一数据较11年前增加了581.9万人,占四川全省人口约25%。

  人从何处来?

  首先,越来越多高学历人才选择来到这里。过去10年,在成都新增的近600万人中,大学学历人口达535万人,占总人口的25.6%,比10年前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其次,成都是四川“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中的“主干”,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极核。这样的背景更有利于成都不断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吸引产业和人口加速聚集。

  此外,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成都通过实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战略,差异化调整城市功能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口变化。例如,成都东部新区人口规划为160万,天府新区规划人口为580万至630万,相当于再造一个“新成都”。

  城市是在人口聚集和经济发展中不断壮大的,人口的增长意味着劳动力的丰沛,这是激发成都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必不可少的因素。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成都15岁至59岁人口占总人口的68.74%。“新增人口结构趋于年轻化,带动2020年成都城市户籍人口老龄化率较2016年下降0.68个百分点,从而让这座拥有3500多年文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显得更‘年轻’、更‘健康’。”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执行官、首席战略顾问汤继强说。

  成都对人才有着强大的“吸附力”。从2017年出台“成都人才新政12条”到2020年9月出台“成都人才新政2.0版”,不断更新迭代的人才政策让成都人才总量达到556.3万人,位居全国第四位。

  “我的老家在安徽省淮南市,7年前来到成都,原本是想学习调酒回老家开店,现在我在中英人寿成都分公司工作。我最终决定留下来是因为这座城市很宜居,能让人看到希望。”中英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员工李晓倩说。

  成都的经济发展确实给人欣欣向荣的感受。2020年,成都经济总量占四川比重达36.5%,占四川四分之一人口的成都贡献了全省三分之一的GDP。

  成都规划建设了12个产业生态圈和66个产业功能区,加快构建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梯度发展培育,先进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赋能的现代化产业体系。2010年到2020年10年间,成都GDP排名从全国第13名跃升至第7名。

  人口的庞大总量和快速增长有力促进了消费需求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也加剧了人口与社会资源配置、人口与自然资源开发间的矛盾。

  “为缓解这一矛盾,成都一方面抓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契机,从顶层设计、城市空间布局、产业调整等方面做好科学规划。另一方面,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不断完善区域内医疗、教育、交通等资源的合理配置。”汤继强说。

  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建议,成都可以借鉴东京、伦敦、巴黎等世界超大城市的经验,以大都市区理念为引领,建立与大都市区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方式和城市管理体制。

  也有一种担忧,成都的发展会形成“一城独大”的局面,其虹吸效应会影响周边城市的发展。

  对此,汤继强说:“所谓‘虹吸效应’并不是问题的本质。经济发展一直存在动态博弈,从长远角度看,重点城市能够发挥支点作用,撬动更大范围地区的发展。”

  近年来,四川明确把加快成(成都)德(德阳)眉(眉山)资(资阳)同城化发展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先手棋”,这是建设成都都市圈、辐射带动周边、促进区域发展的客观需要。到2022年,除了“区域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7万亿元”这一量化指标外,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还将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等目标。

  四川省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智说:“成都在人口城镇化和区域聚集过程中,各项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文化不断碰撞融合,这是一座新兴城市进军世界级城市的姿态。”这种姿态代表了成都发展方向,也带来了人口的聚集。(经济日报记者 刘畅)

 

(责任编辑:刘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