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2021年09月13日 07:11   来源:经济日报   

  武汉:降低大学生留汉成本

  面对“金九银十”招聘季,武汉极目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CEO程建伟制定了新一年的招聘计划。“目前公司有140人,今年我们想再招60人左右,不仅为武汉留下更多大学生,还要用有竞争力的薪资把一线城市有经验、有资源的优秀人才吸引过来。”从读博期间初次创业,到如今完成金额逾1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当年的“留汉大学生”程建伟,现在正用高薪“为汉抢人才”。

  程建伟是“80后”,2018年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学院。读博期间,他认为,自动驾驶在全国乃至全球尚处在萌芽阶段,还是一片蓝海。在创业热潮的感召下,他拉着几位朋友在武汉成立了武汉极目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2014年,还不到30岁的程建伟第一次在武汉最大的孵化平台“青桐汇”路演,并当选“创业湖北”2014湖北大学生创业大赛的创业冠军项目,获得20万元的奖金。“对初创公司来说,这样的支持就像为一棵小苗施了肥,帮助公司生根发芽,才有了今天的枝繁叶茂。”如今,程建伟和他的“极目智能”不仅做到了商用车驾驶辅助领域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公司的产品更是走出国门,远销海外。

  中高端人才的回流,得益于武汉在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重仓布局。近年来,“光芯屏端网”和大健康等武汉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加码,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纷纷在武汉建立研发总部、区域总部乃至“第二总部”,头部企业扎堆对人才流入影响明显。

  自从入驻武汉以后,小米集团成为国内外青年才俊来汉就业的重要选择之一。“落户武汉4年来,高端人才不断聚集,小米武汉总部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的创新发展远超当初预期。”小米集团副总裁、小米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崔宝秋介绍,小米金山武汉总部未来还将用10年的时间,发展到万人规模,成为小米集团未来的“超大研发总部”和“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高地”。

  近年来,武汉立足科教资源禀赋,做足“大学+”文章,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打造与国际化相适应的新时代人才活力之城。7月刚发布的首批武汉东湖高新区光谷招贤榜,35家单位提供60余个百万元年薪岗位。据介绍,武汉东湖高新区还将按照实际年薪的50%给予无偿资金资助,最高可获得1000万元。武汉拿出诚意,招引“965”产业高端人才。

  武汉还深入实施“学子留汉”工程,加大政策保障,降低大学生留汉成本。减轻大学生安居负担,为1.06万名留汉大学生提供租赁房,市、区财政大学生安居保障补贴达9500万元。为大学生提供免费创业工位,资助省、市大学生创业项目1800多个,资助资金3200万元,发放担保贷款1.96亿元,扶持创业大学生2.97万人。自2017年以来,武汉已连续4年成为人才净流入城市。数据显示,过去4年,武汉新增留汉大学生139.4万人,其中落户64.4万人。而从2016年以来,大学毕业生留汉比例从42.18%逐年上升至目前的65.12%。

  既“产业跟着人才走”,也“人才跟着产业走”,“引资”“引智”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入“圈”、连廊建光谷科创大走廊,企业群、产业带、城市圈……武汉通过“算大账”,持续释放人才引力波。目前,武汉累计引进9名诺贝尔奖得主,拥有两院院士74名、国家级重点人才655名、省级专家690名,人才总量超过285万人。在人才创新引领下,9纳米光刻试验样机、全国首款128层三维闪存芯片、全国首条5G智能制造生产线等一大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在汉问世。在2020年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中,武汉创新能力排名第5位;2020年在《自然》杂志发布的全球城市科研指数排名中,武汉位列中国第4位、全球第13位。(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柳洁 董庆森)

  海口:自贸港搭建创业舞台

  海水湛蓝、椰树成荫,海口复兴城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风景如画。这里汇聚了许多来自俄罗斯、德国、巴基斯坦等国的创业青年。“我们基地办公场所面积有4800多平方米,为创业者提供租金补贴、税收减免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是人才来海南创业的‘沃土’,很受创业者欢迎。”海口复兴城互联网信息产业园副总经理吴清吉说。

  近年来,尤其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发布以来,海口市进一步加大各类人才引进力度,出台更新了《海口市急需紧缺人才指导目录》,制定出台《海口市人才发展规划(2021—2025年)》《海口市人才团队建设实施方案》《海口市人才工作考核办法》,明晰责任、细化分工,培养人才、招揽人才。

  推动人才阵地建设,如今全市已建成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96家、工程研究中心31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院士创新平台94家。全市建立“候鸟”人才工作站、人才综合工作站、项目产业孵化站、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站、海外人才工作联络站等各类站点32个,搭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海口市还全力打造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各类创新创业载体44家,总面积逾25万平方米,目前已入驻企业2230多家,孵化载体累计“毕业”企业500多家。

  通过推行人才服务“承诺制”“容缺制”和“线上线下同时受理”工作机制,将工作许可、居留许可两证并联审批,审批时间由28天缩短至15天,并对A类人才实施1小时急速审批,海口市坚持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首位,着力提升人才服务“一站式”平台管理水平,助推人才服务效率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为进一步招揽国际人才,提升海口的国际化水平,海口市实施了《外国人工作许可证》与《工作类居留许可》两证并联审批,设立“外国人服务综合窗口”和“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服务站”。全市382家用人单位,聘用来自美国、加拿大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籍人才867人。

  “引进来、留得住”。海口市不断完善落实人才落户、安居、购房、购车、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障等配套保障政策。进一步优化户政服务,在解决人才急难愁盼问题上下功夫,通过采取增加网络预约号、新增窗口、增派警力消化存量、优化网办流程等方式,多措并举为人才提供更多便利。

  “我完成博士后研究之后选择来海口工作,起初最担心的是孩子的教育问题,没想到社区工作人员主动联系我,按照就近原则,安排我的孩子入读当地非常好的学校海南侨中,海口的热情让我非常感动。”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工作的孙杰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海口市还制定出台《海口市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络员管理实施细则》,建立市委联系服务重点专家制度、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络员制度和高层次人才服务片区联系制度,并在重点园区实行“双联络员”服务保障。

  据介绍,今年上半年海口积极开展团队引才、产业引才、项目引才工作,全市共办理引进人才落户47698人,认定高层次人才1168人,全市新增注册企业5050家。全市共引进587名优秀教育人才,招聘录用医疗卫生技术人才229名和4个高层次人才团队。(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伟)

  厦门:“三不愁”优化人才服务

  为“让人才留得下、稳得住、有前途”,厦门市近日推出优化人才服务保障六条举措,通过切实优化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精准对接各类人才需求,加快提升人才生态和公共服务质量,加速海内外英才集聚,不断开创人才引领产业发展的新局面。这六条举措涉及提高补贴、配偶安置、子女入学、人才安居、个税奖励、医疗保健等方面,为厦门市人才工作开足了马力。

  厦门市正着力优化人才服务、事业平台等发展环境,集中力量解决青年人才普遍面临的高房价、子女读书难等痛点问题,不断增强人才的获得感,最终达到以人才规模发展、人才质量发展带动城市效能提升的目的。

  雅马哈发动机(厦门)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系统工程师林晓军下班后步行15分钟,就回到了位于厦门软件园三期D区的人才公寓。一路走来,各式餐厅、健身房、电影院、画室等随处可见,平时生活、休闲需求基本都可以得到满足。

  林晓军居住的人才公寓约50平方米,与一名舍友合租,每人每月租金仅需375元,还有每月约200元的住房补贴。他对目前的状态表示满意:“一方面,我喜欢厦门这座城市。另一方面,事业有发展前景。同时,人才公寓地理位置优越,配套也很齐全,能够安心工作,我打算一直在厦门发展下去。”

  目前,厦门市已经针对人才群体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式”住房保障体系。2021年,全市计划分批推出保障性租赁房、市级公共租赁房和多批次的人才住房及其他销售类保障性住房等约8000套(间)。近期,厦门市有关部门正在研究更优惠的人才住房保障体系,计划加大新就业大学生等青年群体租赁住房保障工作,接下来还将推出在厦门的大学生“五折租房”等更多优惠政策,让更多人才能够安心在厦工作生活。

  王晶是厦门稿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之一、设计总监,2015年他在深圳腾讯公司任职,2016年从深圳引进到厦门,2019年入选厦门第四批青年创新创业B类人才。

  谈及从深圳转战厦门的原因,王晶说,厦门最吸引他的是美丽宜居的城市环境,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务实给力的人才政策,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来厦门后,企业提供了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同时,王晶领取到高层次人才住房补贴,这成为一家人来厦门的“惊喜”,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在厦安家落户的问题。除此之外,孩子的上学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没有了后顾之忧,我能更加全身心地投入企业的发展中。”王晶说。

  近年来,厦门市加快推进人才强市战略,深化引才、用才、留才的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为新时代特区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2019年起至今,全市引育高层次人才超1200人,柔性引进各类人才1.3万人,审核接收高校毕业生11.3万人,人才总量突破百万人。

  今年,厦门还将全力推进“三个七”引才计划,争取引进700名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7000名人才,接受70000名高校毕业生,打造人才“蓄水池”,为厦门率先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贡献智慧。

  厦门市高层次人才中心主任王鹏说:“来厦门,住房不愁、落户不愁、子女教育不愁,我们对人才的承诺就是‘厦门C位无限量’,只要人才愿意来,厦门就是最理想的舞台,任何时候都不晚。”(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春沐阳)

(责任编辑:刘江)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2021-09-13 07:11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